索引号: 11330800002618904J/2021-125220 成文日期: 2021-07-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25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7-01 16: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经信局 字体:[ ]
分享:

民盟衢州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我市加快发展造船业及衍生产业的建议》的提案(第25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船舶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与造船量均突破千亿、千万载重吨,名列全国前三,跻身造船大省行列。201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省船舶工业经济规模与主要造船指标均有较大下降,2018年全省船舶工业实现产值229.2亿元,为历年最低。2019年,行业开始回暖,2020年,船舶行各项主要指标稳中有升,骨干船企建造合同按时交付率创近3年新高,并实现了2013年以来的首次盈利。2020年规上船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7.4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民用船舶制造产值124.6亿元,同比增长1.1%;船配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11.8%;船舶修理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38.3%;海工产值4.9亿元,同比下降35.5%。全省船舶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4亿元,同比增长22.5%,利润总额4.2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舟山对省内船舶工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2018—2020年年平均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份额78%,初步形成船舶工业产业链比较完整,船舶制造、设计、研发、教育、商贸与社会服务齐全,造船海工、修船、配套协调发展的修船造船基地。企业素质提升,涌现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造船业的排名前10企业集中度(以下简称“R10”)显著提升,2017-2019年的工业总产值、完工量及手持订单量的平均值的R10分别达到65%、86%和87%,较2010-2012年分别提高12、11和6个百分点,并在高位稳定保持。先后有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公布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二;67家造船企业通过CB/T3000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的评价,造船企业结构从“低、小、散”,向“高、大、强”迈进。

(二)产品结构向高端延伸。省内造船企业已开发了万箱级集装箱船、7800车小汽车滚装船、3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中型C罐LNG(FSRU)运输船、专业科考船、智能船舶、各类新能源动力船和海工平台等一批高端船舶,传统三大主流船型独领风骚的局面已有改变。2020年全省完工船舶中三大主流船型的载重吨所占比重降至80.4%,较2010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

(三)绿色智能修船业绩突出。落实《绿色修船规范条件》,高端船舶修理与改装等高附加值业务比重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修船产值占全国修船产值、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过40%。

(四)去产能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船舶行业专注“三去一降一补”,全省淘汰和调整转移落后的造船产能超过1000万载重吨,全省活跃造船产能已降至1000万载重吨左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船舶企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一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尚缺乏领军型大型造船主体专业院所,特别在围绕重视原创技术产品,注重基础技术研究,突出产品从0到1的过程开发方面尤显不足。二是配套业发展滞后。船舶配套业产值与造船产品本省配套率不仅继续滞后,且均呈下降趋势。三是行业盈利能力不强。2020年实现的扭亏局面基础不稳,船舶产品低端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提质增效”任务仍很艰难。四是产业布局和结构方面面临新问题。省内河地区船舶修造业萎缩严重,杭嘉湖地区船厂数量急剧减少,影响内河船舶的正常维修保养,间接推高了水运物流成本。各地不少船舶拆解厂被封停,船舶产业链末尾环节“肠梗阻”影响船舶更新换代和大量废船资源的有效再生利用,也阻碍了国家海洋渔船“双控”制度和减船转产政策的顺利实施,省内许多地区已面临无处拆解渔船的问题,直接造成新的渔船无法正常建造的状况,并将进而影响老旧渔船被迫延期运营,加剧环境污染。五是多家大型现代船企相继破产,影响我省在部分产品和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制约行业优化重组和产业链拓展。六是“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融资难和开保函难是影响包括骨干企业在内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普遍性的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威胁企业生存。

二、船舶行业有关政策规定介绍

由于船舶工业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特别是201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同时,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薄弱、配套产业滞后等结构性问题突出。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国发〔2013〕29号),文件明确船舶工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支持产能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同时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光浙江省淘汰和调整转移落后的造船产能就超过了1000万载重吨。2009年-2016年间,我国约有140多家造船企业关停倒闭,另有90多家被兼并收购。

2019年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目前最新的产业政策依据),涉及船舶行业共有21条,包括鼓励类15条、限制类2条和淘汰类4条。目录中鼓励开发建造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及配套产业;鼓励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限制废旧船舶滩涂拆解工艺;限制钢质船舶的整体建造工艺。逐渐淘汰采用整体造船法建造的钢制运输船舶、不符合规范的改装船舶、已到报废期限的船舶、单壳油船和挂浆机船及其发动机。

2020年04月16日,工信部发布15号令批准10项船舶行业标准,涉及《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9年第13号》令,“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依法合规开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工作,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船企须通过CB/T3000-2019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评价。

造船生产条件CB/T3000-2019标准对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明确了6项条款36个条目的具体内容。如通用要求方面需要取得船舶建造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生产用地不少于4万平米,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00万元等;生产设施方面应具备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岸线(比如不少于300米)、船台或船坞、舾装码头、起重设施、涂装设施、厂房和仓库,并应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及供电、供水、供气能力;生产设备方面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船体加工设备、机加工设备、喷涂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 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船舶建造的要求;计量检测方面应具备满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密性试验用设备、倾斜试验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测厚仪、理化实验设备等检测设备及各类计量器具;人员要求方面应有专人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企业领导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和主管相关工作经验,应配有适任的、能覆盖船体、船机、船电等专业的技术、检验和检测人员,应具有与生产规模和所建造的船舶相适应的技术工人,对焊工均要求应持有船舶检验机构颁发的焊工证书,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持证上岗等。

三、我市针船舶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我市船企底子相对弱。根据省统计局最新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省规上船舶行业企业209家,主要分布在舟山(88家)、宁波(41家)、台州(44家)、温州(15家)、杭州(14家);另湖州(1家)、嘉兴(5家)、绍兴(1家)有少量企业分布。湖嘉绍7家企业只有嘉兴4家船企,其他3家为配套生产企业。金华和衢州没有关联企业。衢州市豪力铝合金游艇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家造船企业,2008年05月19日在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万人民币,主营各类铝合金游艇、船舶和铝制、铁制油箱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了解企业未进行CB/T3000-2019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

(二)发展定位。贵委会在提案中对“目前衢江船舶情况及造船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进行了细致准确的分析,提出了发展的建议。鉴于船舶行业属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船舶行业生产企业资质要求比较严,准入条件相对较高,对资金投入、设施设备、检验检测、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具体、新的企业难以一下子符合各类规范要求,满足相关生产条件。从我市的情况看,也缺少发展的基础,相关配套产业也比较缺乏;我市发展船舶制造业和船舶修理业还有一个推进过程,2019年钱塘江中上游衢州段航运的开通,为衢江航运经济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发展船企及配套产业带来了机遇。为促进衢江航运经济发展,我市更需引进发展船舶修理业,加快完善航运经济配套服务业。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船舶先进的内河行业制造企业。针对引进的企业,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创造条件,促进项目企业尽快落地,加快项目建设,主动跟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适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产业政策。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

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