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1-125218 | 成文日期: | 2021-07-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发布机构: |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
王予亮代表:
您在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培优育强我市单项冠军企业的建议》的议案(第11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分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和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两类。2016年以来,按照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信部产业〔2016〕6号)和省经信厅的统一部署,开展单项冠军培育和推荐认定工作。2018年,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用木糖醇”列入第3批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名单,成为我市首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2019年浙江衢州巨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偏二氯乙烯聚合物”列入工信部第4批单项冠军产品名单;2020年浙江衢化氟化学有限公司列入工信部第5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是我市首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我市还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天际互感器、日新电气),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10家。
(一)狠抓产业培育。
“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争当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的要求,全面实施“1433”发展战略,突出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动能培育、加快跨越,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努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截止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105家,实现产值1902.8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18家,10亿元以上企业3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5个新兴产业和特种纸、绿色食品2个传统产业为主的“5+2”产业体系。氟硅新材料产业是优势最强、规模最大的产业,拥有氟化工、无机硅、有机硅三大产业链,是国家氟硅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随着金瑞泓、中巨芯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落户,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地位显现。特种纸产业占据了全国25%市场,是全国和省级特种纸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335”行动计划(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新兴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计划),推进100家和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金瑞泓完成我省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型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拉制,凯圣氟化学在全国率先打造一条较为完整的PPT级湿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坚持扶优扶强扶新,全面整合涉工涉企政策,修订完善大科创专项政策,资金盘子从2亿元增加至2.8亿元,着力发挥政策引导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研用结合,组建绿色发展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支持浙大衢州“两院”建设,构建“一楼一镇两园六飞地”为核心的创新平台,目前拥有7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支撑。
(二)广泛开展调研。
为全面了解我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现状,引导企业专注细分产品领域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升国际知名度与竞争力,广泛开展调研,全面掌握面上情况。为摸清单项冠军底数,先后组织过两次专题调研。2013年10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我局成立调研组,对全市2012年879家规上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了专题报告。根据当时的调研报告,按省内前3的口径,2012年有64家142个产品具备单项冠军企业的基本要素条件,其中,国际市场单项冠军企业15家32个产品,国内市场单项冠军企业44家88个产品。2017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局又组织全市范围内调研,筛选了171家基本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专题分析:从行业分布上,涉及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特种纸、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制品等我市主导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62家,占比36%;化工新材料企业44家,占比26%;两个行业企业占比半数以上。产品在国内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十的“专业化”企业有48家;在国内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领先的有9家,主要分布氟硅钴新材料4家企业7个产品,输配电2家企业3个产品,纳米新材料(塑料、橡塑纳米二氧化硅多功能助剂、复合高分子粒子)1家企业,特种纸产品2个均位居国内前三的地位。
(三)建立培育库。
为进一步做好单项冠军培育工作,加快构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根据省经信厅的统一部署,2020年起组织建立单项冠军省、市两级培育库。主要分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生物医药、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现代纺织等重点领域。省级库的主要条件是:企业聚焦1-2个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从事相关领域业务时间达到3年或以上,且年销售收入不低于4亿元;特定细分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5位或国内前2位。市级库的条件对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放宽到全球前10位或国内前5位,产品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经市县两级审核,筛选了62家企业入库,纳入省级培育库的有9家,市级库53家,主要集中在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领域,共有27家占比43.5%;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制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有涉及。按2019年冠军产品国内市场排名第一位的(未经相关国家行业协会证明)有28家企业,2019年冠军产品国际市场排名前三的有28家企业。
(四)出台鼓励政策。
2016年,江山市出台了《关于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6〕12号),政策执行到2021年底,目前新的政策正在制定中。政策目标是培育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和20家左右在国内行业细分领域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销售收入倍增的工业单打冠军企业,在政策、要素、服务上给予重点支持,有8条具体政策措施。如培育期内以培育企业前一年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超5%以上部分,按50%比例给予奖励;对培育企业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前两年100%奖励,后三年50%奖励;在融资服务方面,每家单打冠军培育企业可获得500万元以上的贷款额度支持等。
2017年,市本级整合科创资金政策,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衢政发〔2017〕46号),明确“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对新被评为省“隐形冠军”的中小微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新被评为省级创新型示范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创业成长之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建立全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运行监测库,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监测库运维和向库内培育企业发放服务券。建设衢州“好项目、好产品”展示中心,支持举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对新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给予50、20万元奖励。2019年新修改的大科创政策,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通过出台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
二、主要问题
(一)工业企业体量质量偏小。我市工业经济总体来看,依然是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最新发布的“2020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我市没有企业上榜。传统产业仍然是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智能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产业虽然呈现增长势头,但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所占比重不高,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传统优势产业成为新的“发动机”。
(二)单项冠军培育与发达地市相比差距仍很大。目前全省一共单项冠军企业共114家,其中单项冠军示范企业67家,产品企业47家;全国596家,浙江省占全国的19.12%,接近五分之一,而我市仅3家,只占全省的2.6%,从数量上差距较大;从产业的分布来看,我市传统产业较强,比如特种纸、家居门业、化工等,通天星的皮革国内外排名第一,但不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仙鹤、夏王等特种纸企业产品也有类似情况,以2021年申报为例,产品不符合国家申报单项冠军企业重点领域范围内;化工行业的产品如国光生化的“衣康酸”,国内就3家生产企业,企业产值1亿多,国内市场就2个多亿。凯斯特新材料生产的“STMMA消失模铸造树脂”,国内、国外市场占有率均居前三,企业产值1亿元左右,类似企业我市还有很多,总体竟争优势不明显,行业地位不凸显。
三、下步打算
(一)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以“十四五”工业打造“1+4+4”现代产业体系(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特种纸、绿色门业家居、新型建材、金属制品四大传统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技术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招商与专业招商,支持企业以商招商,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龙头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以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企业库和产品库。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建立完善培育体系,打造培育企业库和相应产品库,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监测体系。同时,推动财政专项资金向培育企业倾斜,完善鼓励企业的一揽子扶持政策。
(三)以“专精特新”为导向,推动企业加强质量、品牌等全方位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开展ISO9001等一系列管理体系论证。加强对标准化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产品、技术情况,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各类认证标准、省市地方标准,鼓励其承担并实施国家、省、市级标准化项目,拥有行业话语权。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商标培育,鼓励企业开展“浙江制造”、省市名牌产品认证,形成区域特色商标品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研发开发,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鼓励国产替代进口,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核心竟争能力。
(四)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工业产品竞争力是发展我市工业产业的重中之重,其核心要素则在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凸显其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我市重点骨干企业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研发)中心。二要继续推进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的氛围。三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四要激发企业潜能,推动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自身潜能,将企业产品、科技成果、人才优势三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共建研发平台,为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服务,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衢,借助智力资源推动衢州产业转型升级,以一流人才带动一流团队、提升一流学科、创新一流产业。
感谢您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