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1-122775 | 成文日期: | 2021-04-21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组配分类: | 市政府文件 |
文件编号: | 衢政发〔2021〕7号 | 统一编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现将《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夯实我市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全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衢州贡献,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聚焦“重要窗口”新目标,依托“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突出产业特色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导向,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全市域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制定产业链提升方案,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防风险能力,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全力建设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基本形成与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
——基本形成国内领先、安全可控的产业基础。氟硅材料、高端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材料、纸基材料、光伏、空气动力和掘进机械、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建立多源可供体系,实现备份系统全覆盖,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基础再造实现重大突破。
——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战略性技术产品,培育100家市级龙头标杆企业、10家单项冠军企业,打造1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星”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新材料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高性能氟硅新材料、高端电子化学材料和动力电池材料三大重点领域,做大做强含氟特种单体、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新一代新型制冷剂、新型灭火剂、高性能有机硅、集成电路级湿电子化学品、高纯电子特气、钴材料、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电解液及添加剂、特种工程塑料材料等关键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打造国际国内领先、产业集群效益显著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以智造新城为核心,龙游县、江山市、开化县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二)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氢能源产业,突破高效率光伏组件、高性能电池隔膜、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高效安全储能系统、高效加氢装备、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氢的纯化研发及应用;探索发展高容量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和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推进储能电站建设和新能源产品下游应用,打造产业结构完善、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智造新城为核心,江山市、开化县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三)集成电路产业链提升工程。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半导体芯片与材料等关键技术,培育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智慧城市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优先布局高端存储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传感器件、大尺寸集成电路用硅片,着力补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短板,完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打造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省级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智造新城为核心,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超200亿元。
(四)智能装备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动力与工程掘进机械、智能输配电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单元和装备智能化升级,突破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国内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智造新城为核心,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智能装备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五)生命健康产业链提升工程。依托水资源优势,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和功能饮料,开发功能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和生态有机食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上海张江(衢州)研发“飞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突破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细胞治疗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血液制品等现代生物制品和医用高分子材料、各类诊断试剂、医疗器械设备,建立集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加快形成以智造新城为核心,各县(市、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超200亿元。
(六)特种纸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进特种纸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加强医疗、食品等领域用纸的开发和技术攻关,开发适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国防军工、交通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国际领先的特种纸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智造新城、龙游县、常山县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特种纸产业链规上企业年总产值超300亿元。
三、工作方法与主要途径
(一)着力培育“链主型”企业。聚力企业主体做强做优,深入实施“雄鹰”“凤凰”“雏鹰”“放水养鱼”和单项冠军培育行动,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大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力度,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类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到2025年,全市新增500亿企业1家、300亿企业2家、100亿元企业3家以上,上市企业达到20家,建设20家左右企业共同体,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大的“链主型”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智造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二)打造高能级产业大平台。以高能级战略平台为引导,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全力创建打造智造新城“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整合形成一批高质量骨干平台,建设一批“专精特新”特色化基础平台。加快提升平台对产业、项目和人才的集聚力、承载力、吸引力。深化实施园区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控水平。加快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衢州中韩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到2025年,将智造新城建设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智造新城管委会)
(三)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以及全球区域精准产业合作,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强化产业链招商,厘清产业链,构筑产业树,绘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深入开展精准合作“一局长一项目”专项行动,谋划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到2025年,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个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协作中心、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智造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
(四)推进产业数字化。突出抓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进以未来工厂为目标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新智造摸排、培训、指导和培育,建立市级“未来工厂”培育库,建成一批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争创省级“未来工厂”。加快引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健全新智造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上云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建设5个数字化示范园区,实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经信局)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化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衢州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与断链断供技术攻关。高水平推进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各类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一批科研项目在衢实施产业化。加快推进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创建创新联合体,培育一批提供咨询设计、软件开发、工程实施等服务的工业信息工程专业机构。到2025年全市新增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00家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六)建立可替代技术产品备份机制。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梳理重点产业链企业断链断供风险清单,推动龙头标杆企业建立同准备份、降准备份机制。深化与日韩等邻近国家和地区开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和国际合作。到2025年,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基本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协作中心、市商务局)
(七)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急用先行项目,推动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及应用。实施产品升级改造计划,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一批战略性技术产品和重点项目。到2025年,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八)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认定培育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首台套产品。制定标志性产业链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推广目录,在市域范围内率先试点、应用和推广。创新遴选激励、应用奖励、尽职免责等机制,落实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到2025年,新增首台套产品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九)强化产业链核心人才培育和引领。加强产业高端人才引育,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更优人才生态,广泛吸引集聚人才和智力。积极对接国内外科研院所,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合理流动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与断链断供技术攻关。到2025年,全市引进和培育产业人才8万人,新增产业高技能人才5万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十)优化涉企服务。统筹优化“区块挂联”“组团联企”等服务机制,进一步推动下沉服务,按照数字化改革理念,迭代升级“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企业码”平台和衢州“政企通”平台的融合,优化完善惠企政策兑现系统,推动惠企政策网上直办、掌上快办,形成“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营商办、市经信局、市大数据局)
四、政策措施与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作,建立市政府领导挂帅联系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工作机制,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产业链“链长”,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服务团。深化“三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挂联区块”“组团联企”服务活动,开展难题破解、技术服务、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营商办)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创新集成,制订支持政策清单,优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与方式,每年从市大科创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产业链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首台套产品配套等。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支持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金控集团)
(三)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省市县长重大项目工程,实施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全力推进浙江时代锂电新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金瑞泓二期集成电路用硅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重点项目计划,招引一批产业链补链强链项目,实施一批生产制造方式转型标杆项目。探索建立项目落地建设全周期服务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协作中心、智造新城管委会)
(四)加强产业链要素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人才新政,培育和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优化资源要素的统筹协调,优先保障标志性产业链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保监局)
(五)推进市域大统筹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域发展大统筹,聚焦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实施市县联动一体化发展,构建市县优势互补、梯度布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地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选择若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布局,深化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共同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集群发展,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
(六)建立产业链常态化风险监测机制。基于产业大脑应用,推进海关、税务、商务、统计等涉企数据汇集,建设六大产业链数据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加强风险甄别和处置,建立风险识别管理机制,实施清单化管理,市县联动,持续迭代更新产业链断供风险清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大数据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衢州海关、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