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23E/2021-130545 | 成文日期: | 2021-12-3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 | ||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衢州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聚焦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聚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持续深化“三服务”、扎实推进“三个年”。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部分指标全省领先,项目支撑不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继续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对照年初目标任务,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53项指标,总体进展良好,27项有月度或半年度数据的指标中(详见附表),23项好于预期目标或时序进度,制造业投资(0.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3.6%)、实际使用外资额(-20%)等4项指标与预期目标有差距;26项指标暂无数据。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主要指标较快增长。
三次产业稳中加固。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874.25亿元,增长13.2%,位居全省第7,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7%、15.9%、12.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0.3%、6.7%、6.4%。规上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1.0%,两年平均增长10.4%;限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47.9%、42.1%、39.6%、63.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27.7%,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66%和65.9%。
三大需求高位增长。投资保持领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0%,位居全省第1,两年平均增长13.3%。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交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41.5%、28.0%和14.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5%、0.3%,房地产投资增长19.7%。消费逐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亿元,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5.1%;网络零售额增长61.6%,高于全省43.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出口有所好转。全市外贸出口136.9亿元,增长27.3%,两年平均增长12.5%。
三大收入增势较好。财政金融稳中有进。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56.6亿元、95.4亿元,分别增长22.2%、21.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8.2%和9.7%。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5.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2.7%,较上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持续较好。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98.4亿元,增长100.7%,位居全省第2。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66元,增长13.9%,位居全省第5,两年平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15102元,增长16.7%,位居全省第4,两年平均增长10.1%。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34个项目参加省市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率100%。总投资662亿元的22个项目参加智造新城集中签约活动。浙江时代锂电项目一期5万吨正极材料于7月18日正式开工。28个省重点项目、868个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67.1%、50.5%;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39.3%。招商引资有序推进,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138.1亿元(含结转到位资金112.8亿元),增长31.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6%。
(二)科技赋能持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产业链水平加速提升。召开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衢州市实施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旗帜鲜明地喊出“产业为王,工业强市”的响亮口号。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6%、17.2%、27.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68.8%,位居全省第1。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有序推进,衢州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平台位居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核排名第8。衢州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开山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
数字经济增长喜人。数字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计划深入实施,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0.6%;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营收增长34.2%;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5万人,增长7.8%。5G通信设施加快布点,累计建成5G基站1100余个。数字经济改革有序推进,氟硅与电子化学材料、轴承行业列入省“揭榜挂帅”试点,巨化集团、华海新能源入选全省“未来工厂”试点。新零售、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线上+”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快,成功举办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直播电商交易额15.3亿元,增长68.7%。
美丽经济发展迅速。加快建设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组建专班实体化办公,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基础配套、产品开发、管理服务、营销推介等“六个一体化”扎实推进,“联盟公司”正式成立,“联盟大道”启动建设。聚焦做好旅游“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智慧文旅建设加快,免费游网上预约和景区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全市域入选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市、县。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等3个景区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9条线路入选全省10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江山市、衢江区获全省大花园示范县建设2020年评估优秀。
平台载体支撑有力。制定《衢州市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发布市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张榜清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摸底入库数9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认定85家。浙大衢州“两院”办公生活区和科研实验区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新院区即将完工投入使用。总投资30亿元生命科学小镇项目落地,华夏航空华东总部(华夏云翼国际飞行培训学校)奠基开工,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发展活力有力激发。
数字化改革有序推进。聚焦省“152”大框架,加快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建设,通过“制度+技术”梳理核心业务,推动流程再造、场景应用迭代升级。12项数字化改革年度核心指标中8项提前完成,梳理重大需求175项,形成91个多跨场景应用。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的“资格联审”场景应用、“碳账户金融”应用等获省、部委领导表扬批示。衢州龙游溪口基层治理信用应用场景、衢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应用场景入选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十大优秀案例。衢江、江山、常山3地获浙江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专项激励。
“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成为标杆。全省和各地市专班联席(扩大)会议在衢召开。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有序推进,梳理编制乡镇(街道)权力清单142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586项、“属地管理”事项清单68项,17个基层治理多跨场景“一件事”全部上线运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成效初显,“基层治理四平台”持续迭代优化,村社全科网格进一步夯实,“三联工程”品牌持续擦亮。全市5个村(社区)入选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6088名乡镇干部和部门派驻干部全部纳入“四维考评”体系,龙游县、江山市入选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市上下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浓厚,“四个我为”专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其他重点改革持续深入。启动碳达峰方案编制,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初步建立,常山入选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创建单位。“两山银行”改革全市域深化推进,各县(市、区)生态资源运营开发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市生态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完成公司注册,衢江区发放全省首张“两山银行”生态资源储蓄单。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2200亿元,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倍。“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等试点扎实推进。
(四)开放开发不断深化,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聚力推进杭衢铁路建设,上半年衢州段完成投资18.2亿元,铁路推进指数位居全省第一;衢丽铁路衢州至松阳段完成预可研审查,“米”字型铁路网逐步形成。杭金衢高速拓宽、351国道、320国道改造、205国道(开化段)等重大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新增(复飞)三亚、南宁、厦门航线,直飞城市达到19个。衢州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项目纳入全省现代化物流“十四五”发展标志性项目,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工可报告通过审查。
区域协作深入开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制定形成年度10+N任务清单。深化与上海闵行区战略合作,形成衢闵县镇一对一合作方案,参与闵行区虹桥枢纽党建联盟。浙赣边际(衢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示范区能源驿站、水系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打造,海创园二期顺利建成。主动接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11个项目列入义甬舟年度工作要点。东西部协作持续深化,我市党政代表团赴绵阳考察交流,签署《深化衢绵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框架协议》,阿克苏地区及乌什县党政代表团来衢考察交流。
对外开放加速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获批,形成“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的开放新格局,集成多种功能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衢商回归”总部招引深入实施,招引捷尔世阻燃科技、瀚运五金等一批总部外贸出口来衢。1-5月,主要贸易市场增长较快,出口前四的韩国、美国、欧盟和东盟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71%、17.7%、38%、35.6%;主要产品增长较快,机电产品、高新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6.7%、23.5%,合计占全市出口总值30%。
(五)服务企业成效明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挂联服务企业迭代升级。制定出台《全市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方案》,构建“1+33+65+N”企业服务网络和市区干部组团下沉机制,开展驻企服务员、配套网格员专项培训,构建33个企业(行业)社区、65个网格。开展新一轮挂联服务,3月26日至7月16日期间,共计开展挂联服务148次(其中市政府领导带队50次),走访项目、企业215个,召开各类座谈会、协调会116场。建立分级分类问题办理机制,自5月8日全市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共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92个。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明确优化营商环境30条负面清单。16个营商环境一级指标被列为全国标杆指标,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迭代升级“政企通”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兑现“一网通享” “一键直达”,截至6月底,“政企通”上架惠企政策1410个,累计兑现资金21.97亿元。浙皖闽赣四省边界城市“跨省通办”扎实推进,通办事项覆盖医疗健康、公安交管、市场监管等七部门128项,累计办理业务3.62万件。实现衢州人在长三角8地购房享受公积金提取“一网通办”,市内住房公积金贷款不见面就能办。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
融资畅通工程不断提速。继续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6月末,企业贷款利率4.89%,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合计利率5.14%,下降0.39个百分点;普惠口径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52%,下降0.37个百分点。不断深化创新贷款还款方式,累计发放还款方式创新贷款349.4亿元,同比增长29.6%,惠及企业2.5万户,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3.2亿元。衢融通平台累计注册企业8.5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31家,累计贷款数1.7万次,累计贷款额824.4亿元。加快推进凤凰行动,华康药业、金沃精工、永和制冷主板挂牌上市,本地上市公司达到10家,IPO排队企业3家。
(六)城市赋能不断推进,城市能级持续提高。
文化高地加快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印发打造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实施方案,深化“八个一”有礼系列行动,完善“有礼指数”考评体系,推出“有礼指数”2.0版,江山、开化入选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市品牌持续打响,衢州入选2021年全国城市传播百强榜地级市第51位,位列中国地级市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第35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集体商标正式获得专用权。“两子文化”加快复兴,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山东曲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5A创建和儒学文化产业园国家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开展与中国围棋协会的战略合作,推进烂柯围棋文化园建设,共同打造“世界围棋圣地”,国家围棋队选拔赛在衢开幕。
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城市未来社区加快建设,礼贤未来社区完成整体形象进度42.2%,鹿鸣未来社区6月进场施工,13个未来社区列入省创建名单。南孔古城新颜绽放,出台《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南湖文旅综合体建设项目开工,古城双修等工程有序推进。核心圈层活力彰显,市政广场和市民公园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未来大厦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市体育中心、市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在即。高铁新城格局一新,智慧产业园(一期)即将竣工,高铁新城路网一期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谋划省级新区,完成课题方案,启动规划编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召开全市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开化根缘小镇、龙游红木小镇、常山赏石小镇等加快提档升级,南孔文化小镇加快创建。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有序推进。17个乡镇街道入选全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省级“无违建县(市、区)”达到2个,实现省级“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全覆盖;获评省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市。
(七)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美丽家园加速建成。
“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加快建设。“1+5”示范段建设加快推进,6个“一县一园”和1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村全力打造。截至6月底,7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72个,完成投资43.7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43.42%。衢州古城、钱江源等15地入选全省耀眼明珠培育对象。衢江区等4县(市、区)入选省级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建设县。衢州金庸武林大会、灵鹫山168古道越野赛开幕开赛。
美丽乡村加快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持续打造,农村环境微改造扎实推进、乡村品牌化经营有序开展。全市域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江山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试点有序推进,推进农村资源、要素有效盘活。中国(衢州)未来乡村大会举行,浙江省科协乡村振兴学会联合体揭牌,与中国农学会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加快推进未来乡村建设,“6+12”个试点村建设全面启动,柯城余东、衢江莲花、龙游溪口和开化下淤等未来乡村基本建成,江山市大陈和常山县芳村取得阶段性成效。新获评34个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
乡村产业发展高效。“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优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大,特色产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速攻关,各类国省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示范创建深化推进。“三衢味”品牌持续打响,卤味产品入驻盒马鲜生、浙江外婆家等终端销售。“农业+”文旅、健康、养老等多产融合模式加快培育,乡村游引领旅游新热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有序开展,2020年度粮食安全工作荣膺全省考核优秀单位,排名位列全省第二。
(八)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启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编制《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围绕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打造“6张金名片”工作,推进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立共同富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编制完善共同富裕“四个体系”和“四张清单”。积极开展改革试点,衢州市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衢江区“三生”融合乡村新社区、龙游县生态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等3个试点入选首批共同富裕省级试点。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开展“雷霆斩污”2.0行动,累计排查出各类问题367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0多起。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进展有序。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出境水质继续保持Ⅱ类;市区PM2.5浓度均值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96.1%,同比提升1.1%,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列第18位。连续7年被授予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获得全省首批“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金鼎。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力稳就业、保就业,用工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民生支出有力,全市财政支出增长11.2%,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1.4%。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5%和99.8%。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全市无新增确诊病例,疫苗接种超198万剂次。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市直四家医院上线5G+智慧急救等场景应用,“无偿献血惠”“生育关怀保”等3项目入选省“揭榜挂帅”项目,获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之都”认定。四省边际中心医院交付在即。教育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召开全市学前教育补短提质工作协调会,印发《衢州市普通高中联盟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双高”项目建设,筹备省职教改革现场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举办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方案发布,市区城乡公交试行2元一票制。
平安建设有序推进。开展严重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进行死亡事故“三跟踪”调查,排查国省道、沿江公路安全隐患。推进化工企业整治安全整治提升等6个专项工作,完成253家化工企业精准化评估,初步明确关停淘汰企业91家。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17.2%、9.5%。火灾事故起数下降7.7%,亡人火灾事故实现零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势头有效遏制,受理数下降15.8%,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发案量下降的地区。全市平安指数稳步提升,近3个月均位列全省前4,连续十五年被命名为“平安市”并被授予一星平安金鼎。
二、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市经济发展还存在稳中有忧、转型承压等问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态势仍需加倍努力。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压力。主要经济指标进位压力较大。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位和去年全年比“二进一平七退”,其中GDP后移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后移4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后移4位、2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额两个指标出现负增长。经济增长趋势放缓。随着去年同期基数的抬高,主要指标增速逐步回落。新增入库企业数量总体偏少。新增入库企业91家,其中规上服务业入库3家,规上工业入库10家,房地产开发业入库23家,批零住餐业入库16家。
(二)制造业增长争先进位的压力。制造业投资增长较慢。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0.3%、1.5%,分别位居全省第11、第10;工业新入库项目较去年同期下降54.5%。制造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比回落。制造业到位资金77.95亿元,占到位资金的56.44%,较去年同期下降9.5个百分点。主导产品价格高位回落。钢铁、钴金属等产品价格较4、5月份出现回落,影响龙头企业产值增长。
(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涨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9.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高达18.1%,两者倒挂8.2个百分点,高进低出的剪刀差影响企业效益。海运成本、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企业效益。疫情造成全球物流效率下降,海运集装箱运费增长较快;人民币汇率升值至6.48,汇率波动导致企业利润受损。
(四)要素制约的压力。资金方面,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转由国有企业实施,若不规范操作将存在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面临收支平衡、做优现金流等问题。用地方面,去年以来,全省可统筹用地指标仅1.5万亩左右,市本级浙江时代锂电、百家坊等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后,其他重大项目用地非常紧张。能耗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省下达我市2021年度新增能耗增量指标30万吨标准煤,上半年新批复5000吨标准煤以上项目9个,涉及能耗增量42万吨,远超省下达增量指标。
(五)价格“一涨一跌”过快的压力。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市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9662元/平方米,上涨27.4%,商品住宅价格累计指数达到4.7,位居全省第二,除衢江区外的县(市、区)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均低于6个月。生猪价格下跌较快。生猪出栏价每斤不足8元,生猪行业陷入全面亏损,据生猪养殖户测算,按当前价格,一头150公斤肥猪的销售收入2400元左右,饲养成本2850元左右,头均亏损450元。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
下半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努力打造“6张金名片”,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一)着力打好科技、产业创新联动组合拳。开展工业强市十大行动。突出“产业为王,工业强市”,聚焦聚力聚神抓工业、抓制造业、抓实体经济,建立健全“1+10+1”体系,实施招大引强、培大育强、科技型企业培育、产业链补强延、开发区创强和高新区进位、产业数字化改革、亩均论英雄改革、凤凰行动、绿色金融和衢州巨化一体化等行动。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按照突出制造业、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产业分类适度精准3个原则,每个县聚焦2个重点发展支持的产业,市本级聚焦4个,聚力培育16个主导产业。推进每个主导产业“十个一”工作,即建立市委领导挂联服务8个区块一个主导产业机制、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培育方案、打造一个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招引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出台一项扶持政策、建立一个产业基金、组建一支技术支撑团队和成立一个产业联盟。聚焦科创平台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市外科创要素和资源,提升产业创新集成服务能力,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R&D等短板指标专项攻坚行动。全力创建省信安实验室,加快推进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浙大衢州“两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合作项目落地,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引才计划”“双领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构建“金字塔”型人才体系。积极谋划建设省级新区。依托东融西进独特区位优势、水路空齐进交通先导优势和多式联运赋能增值物流优势,以“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为核心,积极谋划省级新区,推动交通、物流、产业、人文、生态协同发展。
(二)着力推动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精心谋划招大引强。坚持产业招商“一号工程”不动摇,围绕本地优势产业、产业前景、资源禀赋,分产业绘制形成“一链一树一图四库”,全力攻坚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着力实施扩大税源行动。出台实施服务业招商引资政策,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主战场,充分发挥三大产业对接办和飞地作用,主动对接一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招引一批税源项目、高科技项目和外溢型项目。迭代优化招商机制。系统重塑市本级招商体系,健全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市县统筹工作机制,加快全市工业项目决策咨询统管,实现全市一盘棋,进一步加强产业把关、供地把关、市域统筹布局把关。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全程服务机制,形成信息获取、归口研判、对接洽谈、决策咨询、落地推进工作闭环。
(三)着力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展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持续推进“4个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项目谋划储备,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大比拼活动,储备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项目签约落地,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组织共同富裕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加快项目开工投产,对下半年拟开工入库的137个制造业项目做好跟踪监测,争取中天东方氟硅材料有限公司33万吨有机硅新材料项目、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园一期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及时入库。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后半篇”文章,以高质量运营水平发挥高质量项目作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化大干项目工作机制。坚持“4421”项目工作体系,建立“1+N”投资项目清单,加快梳理“项目、问题、进度、责任”四张清单,发挥“四大办”高效破解项目推进难题作用。聚焦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挂联、专班攻坚、“红黄绿”三色预警,分层分类抓项目促投资,加快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突出要素保障。抢抓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做大政府产业基金,确保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加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开发城镇低效用地。做足做好能耗政策研究和存量挖潜两篇文章。
(四)着力推进重大改革突破年活动。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聚焦省“152”大框架和各系统子跑道,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一体化资源系统,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快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综合应用建设,深化细化需求、场景和改革“三张清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强化基层党委统筹总揽能力,迭代深化“三联工程”“周二无会日”、村社全科网格、乡村基层治理四平台、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三通一智(治)等。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共性问题,打造一批以问题为导向、小切口大牵引、小切口大民生、可复制可推广的多跨场景应用。理顺县乡两级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率先突破“执法体制”改革难点。有序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绿色金融“标准+产品+政策+流程”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完善“74332”财力保障机制,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开展国有企业改革2.0版,强化企业核心主业,增强国有公司市场竞争力。
(五)着力畅通国内外贸易循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加快省新零售标杆城市创建进度,培育壮大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养老、家政、教育、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重大商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悦榕系、飞来等酒店建设。实施新一轮刺激和引导消费政策,开展汽车展会,举办建材、家电消费月活动,撬动汽车、家电、疗休养等消费热点。着力拓外贸稳外资。加大“衢商回归”总部招引实施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平台招引、物流等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潜力。组织金融、保险、信保机构,迭代升级“衢贸贷”免抵押低利率高授额的外贸金融专项政策,满足外贸企业更多的融资需求。举办外资招商大会。加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核心区+分区”的综试区功能布局体系,打造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集成在线通关、物流、免税申报、支付、融资等多种功能,建设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自贸区衢州联动创新区,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区域联动开放平台、多式联运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产业新高地。
(六)着力构建包容大气开放开发格局。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加速推进杭衢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深化与上海闵行区等战略协作,主动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加快打造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重要战略支点,深化与省海港集团全面合作,推进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加快推进杭衢铁路、351国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衢丽铁路、杭淳开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进度。积极推动区域协作。推动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扎实推进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基础配套、产品开发、管理服务、营销推介等“六个一体化”,加快打造“95号联盟大道”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群。办好四省边际桥头堡峰会,引导优势产业和企业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浙赣边际(衢饶)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治理涉企服务“中梗阻”。全面提升干部队伍“两专”水平,增强协同意识,做好主动上门、主动服务、主动告知、主动解释等“四个主动”,让经济主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电子营业执照多场景应用全国试点和“跨省通办”改革,全力创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优化升级“政企通”平台功能,打通政策制定、实施、兑现、评价全链条,确保好用、管用、易用。持续深化“1+33+65+N”企业服务网络和市区干部组团下沉工作,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三服务”2.0版本。
(七)着力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坚持市域一体、市县联动,形成“市域一盘棋”发展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提高城镇化率。研究城市标志性建筑,更好展现城市形象。加快城市补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配套设施短板,通过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增强城市的系统性和微循环能力。依托“城市大脑”,聚焦城市治理、百姓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加快创建南孔古城5A景区,加快市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鹿鸣半岛时尚文化创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以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全市域试点为突破口,持续深化以“三房一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打通“两进两回”通道,进一步做强乡村产业、激活要素价值、畅通城乡循环。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构建乡村“数字大脑”,做大做强“村播”等新业态,加快推动乡村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数字驱动转变。推进农业产业更加聚焦,深化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持续打响“三衢味”品牌。加快城乡未来社区建设。推进15个城市未来社区建设,坚持“投建管运”一体化,创新招投标土地带方案出让方式。牢牢把握未来社区的家园属性、民生属性、普惠属性,推进所有住宅类项目实行“2+5”标配(学校幼儿园、社区办公+居家养老、医疗卫生、公共食堂、南孔书屋、健身驿站),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全面推动“三化九场景”落地。全域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突出“微改造+乡土味”,持续提升柯城余东、衢江莲花、龙游溪口和开化下淤创建成果,同步加快推进江山大陈和常山芳村未来乡村建设。
(八)着力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出台实施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和县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动态更新完善重大任务、重大改革、突破性抓手、最佳实践等“四张清单”,高标准推进3个共同富裕首批省级试点,打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志性成果。实施提高居民收入富民行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位居全省前列,努力缩小与全省平均差距。促进高质量就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培训和帮扶,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充分发挥“农合联”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着力提高农民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完善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提升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保体系,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好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优化医疗保障结构,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健康衢州行动,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深化城市医联体,做实县域医共体,实施乡镇医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深入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均衡化布局,加快推进第四轮学前教育补短板行动。全力防风险保平安。严格落实省委“七张问题清单”、市委“八张问题清单”亮晒整改机制,按照省委“六个严防、三个确保”的要求,紧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缺陷,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抓好道路运输、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工矿、旅游和城市运行等7个“遏重大”重点领域的整治攻坚。加强防台、防汛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做好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整治,完善人防技防心防综合治理措施,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抓好精密智控,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附表:1-6月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计算单位 | 2021年 目标 | 2021年1-6月 | ||
实绩数 | 增幅(%) | 完成 情况 | ||||
1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亿元 | 增长7.5%以上 | 874.25 | 13.2 | √ |
2 | 第一产业 | 亿元 | 增长2.5%以上 | 36.38 | 3.7 | √ |
3 | 第二产业 | 亿元 | 增长8%以上 | 365.3 | 15.9 | √ |
4 | 其中:规上工业 增加值 | 亿元 | 增长8.5%以上 | 239.98 | 21.0 | √ |
5 | 第三产业 | 亿元 | 增长7.5%以上 | 472.57 | 12.1 | √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增长10% | / | 21.0 | √ |
7 | 民间投资 | 亿元 | / | 14.1 | √ | |
8 | 制造业投资 | 亿元 | / | 0.3 | × | |
9 | 交通投资 | 亿元 | / | 28.0 | √ | |
10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 亿元 | / | 1.5 | × | |
11 | 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 | 亿元 | / | 41.5 | √ | |
1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增长7.5% | 383.7 | 17.7 | √ |
13 | 网络零售额 | 亿元 | 增长15% | 212.6 | 61.6 | √ |
1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增长7.5% | 95.38 | 21.9 | √ |
15 |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 亿元 | 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 | 216.9 | 40.8 | √ |
16 |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 亿元 | 正增长 | 3.36 | -13.6 | × |
17 | 实际使用外资额 | 亿美元 | 正增长 | 0.41 | -20.0 | × |
18 |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94以上 | 96.1 | / | √ |
19 | 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 浓度 | 微克/立方米 | 29以内 | 25 | / | √ |
20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100 | 100 | / | √ |
2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2.2以上 | 2.95 | / | √ |
2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3.5以内 | 1.9 | / | √ |
23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增长9% | 23411 | 16.6 | √ |
24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增长8% | 30866 | 13.9 | √ |
2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增长10%左右 | 15102 | 16.7 | √ |
26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 | 3左右 | 1.2 | / | √ |
27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人数 | 万人 | 202.4 | 20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