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衢州撤县设区
詹瑾
我市位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市域面积8844平方公里,辖柯城、衢江2个区,龙游、常山、开化3个县和江山市,2018年市域户籍人口258万,常住人口为220.9万,其中市区(市本级)户籍人口85.2万,常住人口84.1万。市本级是全市人口集聚度水平最高,外流人口最少的区域。
近期公布的《中共衢州市委关于深入践行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衢州要适时启动撤县设区,到2025年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35年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以上,市域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因此,在5-10年内对衢州市周边一至两个下辖县(市)进行撤县设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做大市区规模、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可行途径。
撤县设区将有效推动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与空间承载力。首先,撤县设区能够利用现有的城市等级体制扩展中心城市的行政管辖空间,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其次,通过撤县设区可以扩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面积,可以更好地在新增市辖区内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衢州市当前各下辖县(市)的条件和成熟度,市区西边的常山县、市区东边的龙游县,可以率先适时启动撤县设区。按照积极稳妥、科学论证的原则,从多方面因素分析常山县、龙游县各自的撤县设区条件,我们认为,至2025年可以考虑常山县的撤县设区、至2035年可以考虑龙游县的撤县设区。
首先我们看常山县——
1、智慧新城建设对常山县产生较强磁吸作用。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市域一体、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大小三城建设构想的逐步推进和七个桥头堡的建设,可以清晰看到衢州中心城市建设的明天。尤其智慧新城的高铁西站、四省边际中心医院、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其着眼未来的打造,形成强大的城市能级磁场,常山县城距智慧新城28公里,应该也在其辐射的有效半径之内。
2、常山县融衢的意愿较为强烈。常山为推进“衢常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做出较大的努力,除开展了《东接新衢州、慢城大花园》行动,还谋划把招贤镇打造成为常山对接衢州的桥头堡,特别是其康养产业龙头项目赛德健康小镇,与高铁西站相距仅8公里,可以承接高铁新城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有利于招贤区块与高铁新城协同发展、提升高铁新城的空间拓展。
3、高铁新城和常山县城相距28公里,未来要想使得两个不同区域形成连接,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也不符合未来城市存量规划、集聚发展的理念。因此,常山县可以率先进行撤县设区,只进行行政区划的变更,不对中心城区和县城的现有规划形态做大的调整,更忌为了谋求城区形成连接、造成城市无序蔓延。
再看市区东侧的龙游县——
1、龙游县是距离衢州市区最近的县之一,从地理区位角度来说未来是很有条件进行撤县设区的,未来龙游若能实现撤县设区,不论对于衢州市区还是龙游县都是大有益处的,是双赢的事情。
2、龙游城区中心与衢州城区中心约31公里,沪昆铁路、杭金衢高速和龙丽温高速经过,水路有衢江航道,是交通枢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的桥头堡。
3、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发布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决定中提出,依托浙西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和杭衢高铁项目建设,结合现有的杭金衢高速公路、衢江航道和沪昆铁路,在衢江区莲花镇规划建设空港新城。目标是打造成为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物流“桥头堡”。根据《决定》相关要求,空港新城的发展时序非常明确:近期到2025年,构建完善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公水、公铁两大物流基地,初步形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远期到2035年,完成衢州机场迁建,建成航空货运枢纽,实现水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打造公铁空水联运体系,建成四省边际空港新城。
衢江新区和龙游县城相距20公里,空港新城和衢江新区、龙游县城都只相距10公里左右,空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将形成空港新城和衢江新区、龙游县城三片区域连接的平台和纽带,推动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向中心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与空间承载力。因此,龙游县撤县设区的时机应该在5-10年,而一旦龙游县撤县设区,则应以空港新城为平台和纽带,理顺空港新城、衢江新城和龙游城区三者之间的交通连接,调整该片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形成城区集聚、提高城市能级。
比较两个县,常山自身体量小,撤县设区对其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因地处浙赣大通道的中心节点,能更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龙游是向东对接和拓展的枢纽,是道路、航运的重要节点,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按照积极稳妥、科学论证的原则,根据条件和成熟度,可先常山、后龙游,适时启动撤县设区。尤其是龙游的撤县设区,要按照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定位,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性,主动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要求,积极谋划城市发展远景新空间,加强城市当前规划空间与未来远景空间的有效衔接,坚持规划管控、留空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作者系衢州市咨询委委员、衢州市总工会二级调研员)
对我市“十四五”规划思路的建议
周兆忠
2020年下半年我有幸随市咨询委黄会荣主任一行先后调研江西上饶市和福建宁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两地“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一、调研启发
1.上饶崛起。上饶经开区产业快速崛起得益于抓产业顶层设计,建优建强产业的链与群,使产业链更完整、业态更丰富。“十二五”前,上饶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粗放。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整,2015年,上饶经开区将光伏、光学、汽车确立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延链”,积极推进“世界光伏城、中国光学城、江西汽车城”三城同创,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形成“光伏、光学、汽车”三大产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产业发展的链与群让经开区“两光一车”轻松跑出了加速度。
2.宁德速度。宁德产业的强势崛起,得益于新能源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筑巢引凤,科学布局全闭环产业链。“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上游、中游、下游”“三游”齐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引来一个大项目,带来一条产业链,造就一个新产业,催生一个新基地。宁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的殷切嘱托,大力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挖掘资源禀赋,放大山海优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力为企业打造一流的国际化投资兴业环境,不断创造从项目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到建成投产的“宁德速度”,一个个大项目不断上马投产,一个个“金娃娃”揽入怀中,已初步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从过去的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一跃成为先进制造的高地。
二、对我市“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1.规划思路中关于“构建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描述
(1)壮大两大新经济。构筑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保健、生态农业于一炉的千亿级幸福产业链群。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数字政府、未来社区为四轮驱动,促进5G、互联网、AIOT、BBC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体系。
(2)升级再造八大新制造。聚焦氟硅钴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四大优势产业。构建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四省边际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以机械制造、金属建材、纸基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高端、智能、绿色、低碳、安全为着眼点,以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技术设备和提升质量品牌为手段,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2. 关于“构建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议
鉴于衢州巨化一体化大发展,智造新城、智慧新城和空港新城大布局,柯城区、衢江区和绿色产业集聚区产业大整合,需对衢州产业体系做深度调研。重新提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规范产业分类命名,充分体现衢州产业特色和优势,牢固树立产业链、产业集群概念,夯实“双招双引”支撑条件。构筑符合衢州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要重视顶层设计,向优势产业聚力。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集群,是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冲破固有利益羁绊、资源依赖魔咒,作为重化工资源型城市,需要改变“资源鼎盛不愿转型、资源枯竭无力转型”的被动局面,要聚焦聚力高质量精准化,吃透自己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整体的产业方向设计,围绕这样的目标去谋划“十四五”产业布局。
(2)夯实“双招双引”支撑条件,在补短板中开拓空间。以高水平的“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从产业链设计开始,就要明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要目的地、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重点人才、投资团队、销售市场在哪里。根据设计逐个分析研判,组成专业化的招商队伍,点对点地上门精准招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核心在县(开发区);能不能聚焦,关键在县(开发区)。如何向优势产业聚焦,在市层面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分布的前提下,重要的是各县(开发区)根据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链条,精准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3)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资、介等相互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促进大院名校与本地院校和创新载体协同发展。高端人才引进,要根据产业需要,选定招引人才的目标,确定科技投入的重点。(作者系衢州市咨询委委员,衢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