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0-114908 | 成文日期: | 2020-09-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建议》的提案(第99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正如您们说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只有主动实施创新驱动,直面挑战,才能抓住国内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机遇,才能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活力、潜力和竞争力所在。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我市“1433”发展战略体系,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谋划、落实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大市场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为我市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为加快大科创政策落地生效,聚焦产业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我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龙头标杆企业培育政策、竞争分配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牵头制定《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政策。在疫情期间,我局及时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促发展九项措施》(衢市科发创〔2020〕7号),为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战疫情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20年上半年,共计兑现大科创专项资金科技项目经费1301万元。设立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全力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创新主体使用创新券,给予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5万元的创新券补助,仅2020年一季度市本级兑现创新券金额达114万元。为鼓励龙头标杆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对年度研发投入200万元以上且占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3%以上的,按研发投入总额的5%给予补助,对研发投入的增量部分(与上年度比),再按增量的5%给予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的奖励。设立每年300万元专项,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1.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出台衢州市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认定管理实施办法,实施县、市、省三级梯度培育。现有衢州氟硅钴新材料、衢州空气动力装备、江山木门、龙游特种纸、常山油茶、柯城柑橘等7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认定衢江放心农产品、江山输配电和开化茶叶等11家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20年,向省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衢州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等6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构筑特色产业创新策源地。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江山市、龙游县成功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园区,衢江区也已启动申报创建,常山县获批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同时,市县联动做好众创空间、孵化器“双清零”工作,省级众创空间备案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4家,省级孵化器6家。
2.搭建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建成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着力推动站站协同建设,构建校企紧密合作新模式,探索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新路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一线集聚,为我市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给予100万元、50万元资助,对入站的博士后,给予为期两年每年20万元的生活补助,提高政策吸引力和撬动力,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技人才培养和成果研究转化中的“孵化器”和“发动机”作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动力,厚植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建成6个衢州市外创新飞地,依托飞地集聚创新资源,为衢州市内企业培育发展提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等产业服务,成功孵化了一批高端项目,领衔创办企业130家,集聚产业研发人才4000多名。形成研发在市外,产业化在市内的引才新模式。
(三)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多次举办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班,利用科技特派员、驻企联络员,点对点,专人负责,指导做好申报工作。2020年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重新认定86家,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上半年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总数达到1471家。
2.实施新一轮“双百”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计划”。按照新修订的《“双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实施方案》,遴选200家(市区和各县〔市、区〕各1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列入培育库,组建企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入企开展梯度培育、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推动入库企业营收规模和创新能力逐级登高。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制定了激励政策,强化科技特派员项目的业绩认定、横向技术服务项目管理,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加强校企科技合作。登高计划实施以来,仅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科技项目达到20项,全校专利数量达到394多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部分专利与企业联合申报)。联合企业制定浙江省行业标准2项,接受企业横向技术服务项目达到12项,到款额达到155万元,为服务地方企业作出努力。
3.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在科研条件与人才队伍建设、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产学研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1-6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15.86亿元,完成全年的53.40%。截至目前为止,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到25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4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总数达到54家,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15家。
(四)深化校企合作,集聚创新资源。
1.引进大院名校搭建创新平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为了弥补我市高校院所少、高端创新资源欠缺的短板,通过引进大院名校,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和提升产业创新服务功能,助推衢州企业长足创新发展。2018年5月30日我市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大衢州研究院。在国家级高新区投入3亿多元建立国际一流浙大两院实训基地。目前浙大首批26名硕士研究生已入学,院长由任其龙院士担任,26位教师团队顺利进驻,28个科研攻关项目启动实施。与中科广电共建中科广电衢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与正泰集团合作共建正泰集团衢州创新研究院。同时,我市与浙江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宁波材料所、广州能源所、电子所,以及西安交大、同济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
2.建立顺畅的校企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留衢就业创业联盟”的纽带作用,将政府、高校、企业企业、大学生密切联系、加强联合、实现联动,强化日常沟通联系,建立动态管理的数据库,进一步掌握企业对人才、科技创新的需求,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意愿、服务诉求,详细摸排高校优势专业、教学计划,努力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
3.实施校企合作产业人员培养计划。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院所坚持立足区域产业建专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立足职业岗位育人才,把人才育在需求端上。立足企业难题立课题,把课题立在生产线上。立足实践能力提升,采取“政府牵头、学校组织、企业参与”的方式,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红五环集团、阿里巴巴、隆基乐叶光伏、中国森林运动小镇)共建产业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企业冠名班等方式,校企协同培养产业工人。近期,衢州中专18级“绿发班”首届毕业班(高新园区与企业合作共建班级)30名学生正式进入园区中天氟硅、中硝康鹏、环新等企业实习、工作。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存在问题
正如你们看到的,虽然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政策引领、强化主体培育、努力搭建平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从企业科技创新意识、R&D经费投入、人才资源集聚方面来看,企业科技创新这块短板依然十分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意识不强。我市地处浙西山区,传统农耕和多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本地人比较安逸的性格,奉行中庸之道,创业者和企业家惯于学习模仿,缺乏敢闯敢冒、敢为天下人先的创新精神。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主体还处于“小富即安,以小养小”的状态,有的不愿意离开个体户的“襁褓”,有的甘愿做贴牌加工,自主品牌意识不强,更有些企业经营主仍延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和落后工艺,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革新的动力,发展后劲不足。
2.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衢州大多数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掌握核心技术的不多。2019年全市R&D活动人员5700人,全省排名10,其中柯城区R&D活动人员496人,衢江区R&D活动人员666人,全省排名靠后。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性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0.3%。从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情况看,36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仅有11200人,除巨化、开山、华友、通天星等重点企业研究院集聚了较多的创新人才外,超过百人的企业只有17家,剩余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每家平均拥有的科技人才不到3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平均仅3人。
3.创新平台建设期短,服务功能尚未完全体现。近年来,我市陆续在杭州、北京、深圳、上海建立了科研“飞地”,创建了氟硅钴、空气动力等7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但科研“飞地”集聚高质量项目不多,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有待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进度不快,各类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科技企业孵化功能较弱。虽然有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和农科院一家专业科研机构,但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有限。
三、下步举措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与企业同时发力,在经费、人才、项目、服务等方面齐头并进,加快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一是强基础,支持研发机构建设。申报项目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强度与增速为前置条件,对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企业给予重奖,不断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引导”与“倒逼”两个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二是树标杆,支持研发机构做大做强。宣传标杆型、创新型企业的研发平台在引领推动企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中的中坚作用,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聚设施、人才、经费等科技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做大做强企业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多维度,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深化三服务长效机制,利用科技、经信、集聚区、巨化等部门职能互补、干部知识互补、服务方式互补的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一个数量较多、覆盖面广、梯队合理、实力较强的企业研发机构群体。
2.着力补齐短板,做深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吸引多方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构建“三廊两区一带”发展格局为契机,加快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高新园区等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全力建设浙大衢州“两院”,推动浙大学科、人才优势与衢州产业、资源优势的有机对接,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地方能力。加快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建设,集聚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智库、技术超市、应用平台、信息源地和人才基地。贯彻落实《培育技术市场和促进技术成果交易专项行动五年计划(2013-2017年)》,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衢州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3.着力引才聚才,做强人才集群。系统深化人才新政,研究制定优化人才生态政策。统筹利用“两园一楼一镇六飞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资源,加快引聚高端创新人才团队,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安排人才专项经费,大力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建立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与共享机制,形成以首席专家+方向负责人+中青年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团队模式的衔接有序、梯队配备合理的协同创新队伍,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7日
(联系人:曹增金,联系电话:133057058910570-30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