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1-00275 | 成文日期: | 2021-01-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
民建衢州市委会:
你委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推进我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建议》的提案(第01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向“两个高水平”目标迈进的具体行动。衢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情况
(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着力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着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着力加快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水平,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二是聚焦智能改造。实施智能化技改“十百千万”行动,2018年、2019年全市列入省智能化技改的传统制造业项目91个、181个,当年计划投资33.5亿元、43.66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33.4亿元、52.61亿元,投资完成率99.7%、121%,试生产或投产项目50个、105个。面向市级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摸底,深化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诊断服务,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2017年-2019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分别为427台、438台、518台。大力发展数字化新业态,依托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先后成立常山分院、江山分院,举办工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对接会,助推数字化转型。
三是聚焦示范引领。举办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现场推广会、化工行业重点企业APC应用推广现场会等各类活动,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理念。每年积极培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各100个,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开展开山、杭甬变等离散型企业自动化生产及数字车间改造,大力推广化工流程型行业的APC(先进控制系统)应用等工作。
(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加强新兴产业培育。结合国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订《新兴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金瑞泓科技12英寸硅片已研发成功,凯圣氟化学在全国率先打造出一条完整的PPT级湿电子化学品产业链,隆基乐叶光伏单晶组件制造连续三年出货全球第一,华友已具备5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能力。
二是强化示范基地、小微园建设。近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级基地1个(即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材料(氟硅)基地)、省级基地2个(即江山市的木(门)业、龙游的造纸制造业)。对市区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小微园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摸,编制市区小微企业园五年发展规划,力争至2022年,市区新增制造业小微企业园10个以上、推动1家以上园区成功创建示范性数字化小微企业园。全市2019年认定14家,今年上半年认定4家。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建设。开展重点产业链摸排,明确全市及各县(市、区)重点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核心产品、原料设备等进行产业链供应链断供风险排查。今年1-6月,市区共有156个工业项目通过决策咨询程序,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63.77亿元,其中新引进项目29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
(三)深化推进服务化发展。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依托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先后成立了常山分院和江山分院,推动服务与制造融合。整合提升慧谷现有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完善慧谷官网、官微,建成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联合省、市工业设计协会、杭州合创共响工业设计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浙江省绿色设计研究院衢州分院,打造中国绿色产品设计中心、中国绿色产品交易中心(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中国绿色产品展示中心;引进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衢州分中心,同时对接衢州科技大市场,加强产业创新资源库和创新成果推介对接工作,完善慧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出台大科创专项政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含一系列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条款,如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及工业节能、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其中对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财政补助较其它技改项目高出很多。2019年,市大科创专项资金兑现2.73亿元,由市经信局用于制造业改造提升的资金达1.18亿元。
三是深化组团联企活动。提振企业信心,加快建设问题办结平台,逐步完善“组团联企”服务活动各项制度建设,聚焦问题解决办理,着力提升服务实效。今年以来,在市领导区块挂联服务的统筹下,坚持线下“组团联企”+线上“政企通”两个服务载体联动,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助力企业稳走向好。
(四)加强对标品质化建设。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首台(套)产品开发,2017至2019年期间,20个产品列入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内首台(套)产品名单,2020年上半年又有7个列入。推进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017年以来,网上备案1074个,其中634个通过鉴定。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17-2019年间成功创建省级中心11个、市级中心37个,2020年正在申报。
二是大力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贴标亮标。制定《衢州市“品字标”企业实现“四个百分百”工作方案》,引导全市29家“浙江制造”企业规范贴标用标,分4个阶段争取在年底前实现“品字标”企业质量承诺100%公示、品牌产品100%贴标、厂区车间100%亮标、广告宣传100%植入。2017-2019年品字标认证数逐年递增,分别为6个、7个和15个。上半年我市共有3家企业4个产品通过“品字标”品牌认证,开发区森旺工贸、柯城联州制冷剂、江山金凯等企业相继开放“品字标”展厅,全市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销售占比达到31.3%,比上年提高了近4个点。
三是持续推进“浙江制造”标准研制。立足衢州传统制造业产业,深挖特种纸、氟硅钴新材料、钻凿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潜能,持续推进“浙江制造”标准研制。2017年-2019年分别研制“浙江制造”标准7个、26个和20个,截止目前,共研制“浙江制造”标准61个。
(五)加大推进绿色化制造。
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制造。推进全市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积极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申报国家绿色工厂。2017年衢州华友钴业获国家工信部命名的绿色工厂称号,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应用。2018年推荐了申报国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和3家,创建成功国家绿色工厂5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1个。2019年组织衢州巨化锦纶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和浙江龙游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园区,夏王纸业和龙游经济开发区今年已分别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二是深化清洁生产审查。2017年-2019年分别完成43家、39家、41家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2019年度化工行业企业10家,造纸行业企业5家,金属制品业3家,钙行业企业3家。41家企业实施中/高费方案108个,共投资10100万元,年可获经济效益8515万元,节水98.5万吨,节电1274万千瓦时,节约蒸汽2.4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3.8万吨,年消减COD61吨,有机废气57吨,危废1035吨,一般固废2190吨,取得了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组织各区块经信部门开展摸排工作,动员生产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今年我市将有2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项目,进一步推动企业绿色化改造。
三是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我市以水泥、造纸、铸件、烧结砖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推动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退出。2017年-2019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分别是67家、50家、77家,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工作任务的112%、125%、193%。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32家,完成年度目标比例80%;2017年-2019年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分别为1484家、733家、438家,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工作任务的237%、229%、220%。今年上半年全市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38家,完成年度目标比例69%。
(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一是强化市场引导,完善激励倒逼机制。优化与完善评价机制,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差别化措施为手段,加大亩均效益A、B两类企业正向激励和D类企业的反向倒逼。全市上半年通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正向激励A、B类企业,支持财政奖补资金1.93亿元,新增供应用地913.84亩,支持用能指标10.28万吨标煤,新增排污指标13.64吨;反向倒逼末档企业,征收差别化电价285.73万元,征收差别化水价14.25万元。
二是通过疏堵结合,加快低效企业出清。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依法依规合力推进“低散乱”整治工作,倒逼低效企业退出,腾出发展空间、资源给优质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破产盘活僵尸企业。根据省转升办《关于印发2020年全省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要点的通知》,发挥府院联动机制,推进企业破产重整。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园,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上半年共完成低效企业改造提升104家,盘活土地面积1564.84亩,腾出用能空间2632.5吨,腾出环境容量(四项主要污染物总和)76.4吨,新增产值19327万元,新增税收1551.95万元。
二、下步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场会精神,以稳企业稳增长为主线,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着力增动能、稳信心,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加快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发展、服务化发展、品质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和稳企业防风险6项重点工作任务,以数字化发展、品质化发展和稳企业防风险为重点,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对标提升,让企业在疫情这场“寒冬”中焕发生机。
一是推动企业上云向深度用云发展,积极挖掘培育省级上云标杆企业,确保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达到7500家,力争8000家。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园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打造应用示范并在相关行业领域复制推广。继续组织数字化专题活动,借助信息工程服务机构、本地高校院所等各方技术服务力量,牵桥搭线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难题。
二是继续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更大力度指导、支持各县(市、区)企业开展品牌认证工作,争取尽快完成全年11个指标任务。更大范围推进“四个百分百”工作,会同标准化处、计评处等相关处室开展专项督查,并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质量工作考核中。组织贴标亮标工作先进企业授课传播经验,相关图片汇编成册,在开展“质量月”活动中集中展示。
三是深化稳企对策,盯紧1077家规上企业,特别是317家亿元以上企业(占总产值近83%),稳牢存量企业基本盘。一方面强化监测预警。统计、税务、电力等部门,每月及时向工业专班反馈规上企业的产值、用电量、销售收入情况,梳理排出一批数据异常企业或困难企业。对指标数据不匹配的企业,由统计部门进行核查指导,确保企业数据不漏报。对困难企业、产值零申报企业,由经信部门逐家分析,帮扶化解。另一方面强化对接服务指导。进一步深化“组团联企”服务,“战时”状态由网格专员+网格联络员一同,每月深入联系企业,开展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特别是对27家10亿元以上企业(占总产值近45%),市县两级经信局长实行“一对一”驻企服务。
感谢你委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委继续为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7月10日
(联系人:毛晓诚,联系电话:057087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