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23E/2020-117784 成文日期: 2020-04-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关于衢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2020-04-30 14:1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字体:[ ]
分享:

2020年4月24日在衢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9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紧扣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3.5亿元,同比增长6.7%,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民间项目、交通、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8.6%、12.5%、33.3%、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货物贸易出口增长3.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7%。财政总收入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9.8%,增幅均位居全省前3。

(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不断积蓄。全市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个、“品字标”企业13家,新培育“隐形冠军”企业3家、“单项冠军”企业1家。淘汰落后产能70家,整治“低散乱”企业431家,处置“僵尸企业”31家,盘活工业用地5280亩。衢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全国第65位。高新园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以全国总分第1的成绩通过复核验收,并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7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9%。网络零售额246.5亿元,增长39.9%。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组建研发中心5个、集聚研究团队13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20名。新增数字经济企业246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旅游接待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6%和12%。

(三)改革试点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全市民生事项100%实现“一证通办”,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最多90天”。启用个人诚信积分“信安分”。全年为企业减负85.7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4%,直接融资91.1亿元。

(四)区域协作不断深化,发展格局持续打开。杭衢铁路全线开工,杭金衢高速拓宽等加快推进,351国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衢州市战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杭衢新签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230个,到位资金196亿元。与新疆乌什、四川绵阳、泸州、乐山及吉林公主岭等区域协作取得新进展。

(五)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城市能级有效提升。加快建设“三城记”,高铁新城土地征收全面完成,四省边际中心医院主体工程结顶,未来大厦等开工实施,儿童公园等投入使用。西安门大桥等完成改造,盈川东路等建成通车,市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举行“纪念孔子诞辰贰仟伍佰柒拾周年祭祀典礼”。首次跨入中国城市品牌百强榜。

(六)深度谋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成效凸显。整治“一户多宅”等农村违建25.6万宗、1183.2万平方米。完成垦造耕地2.8万亩,复垦建设用地6765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9万亩。创建49条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建成乡村振兴讲堂1438个。建制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启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新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344公里、美丽航道38公里、绿道97公里,有效带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立“三衢味”品牌运营管理公司。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

(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两山实践加快转化。26个省大花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6亿元。市区PM2.5浓度均值为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市域交接断面实现Ⅱ类水质全覆盖,“五水共治”公众满意率全省第1,五夺“大禹鼎”。全市绿色信贷占贷款余额的30.8%。

(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3%,民生支出增长24.4%。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个。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开工7392套,基本建成3739套。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34所、义务教育学校5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8.3%,“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结对101所。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新建城区健身驿站20个,新建“南孔书屋”14家。新增公共停车位1364个,新建改建公交站台355个。不良贷款率降至0.7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团伙45个、破获刑事案件494起。全市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2%、34.1%。

二、2020年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工作建议

建议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如下: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力争15%;幸福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力争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民间项目投资、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网络零售额增长20%左右;货物贸易出口保持正增长,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实际利用外资保持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8.5%左右和10%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今年目标完成的难度非常大,需加倍努力。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举措:

(一)严防疫稳增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完善疫情跨境输入防控举措,坚决堵住多点输入带来的风险敞口。高度重视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追踪、隔离和治疗,全力消除聚集性疫情风险隐患。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建立市领导挂联区块服务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浙三十条”“衢十条”等政策。大力实施“五减”政策,全年减轻企业负担50亿元以上。积极培育“宅经济”等新经济。力争新增百亿企业1家、50亿企业1家、10亿企业10家以上、主板上市企业1-2家,新增规上企业100家,培育“隐形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新增“品字标”企业10家、“浙江制造”标准10个。新建小微园5家以上,推进200家以上小微企业入驻。

(二)优结构促转型,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深入推进“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争取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百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提升衢州工业新城物流园区等平台能级。推进数字经济重大项目10个,新增亿元数字企业3家以上。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工业机器人500台、上云企业500家、省级数字化改造试点示范企业10家。鼓励发展新零售、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线上+”新业态新模式。高品质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打造“四好衢州”产品。各县(市、区)争取引进1个10亿元项目、3个亿元项目。深化“全球免费游衢州”活动。加快建设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电子科大“四院”、浙大衢州“两院”,积极申报浙江省高端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国千”“省千”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人、大学生3万人以上,培养新时代工匠7000人以上。

(三)优环境强改革,着力增添高质量发展活力。加快建设无证明办事之城。深入开展“十站四心”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功能。开发推广“政企通”“村情通”“邻礼通”。加快信用体系“531X”工程建设,实现政务服务线上受理率80%以上。完善城市大脑2.0功能。加快政府核心业务“掌上运行”。加快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推进“标准地+信用监管”等集成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加快“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试点示范建设。

(四)强统筹扩开放,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认真实施衢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与上海松江、闵行战略合作,建强上海张江科创“飞地”功能,加强与宁波联动发展,高水平运营杭州未来科技城衢州海创园。扎实推进四省边际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高质量开展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加大外资招引力度。

(五)稳投资增后劲,坚决打好投资项目攻坚战。全面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狠抓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确保项目落地率达到50%以上。谋划储备一批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确保全市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其中制造业项目130亿元以上。每个县(市、区)分别引进总投资超20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个以上,绿色产业集聚区引进总投资超50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个。全线推进杭衢铁路建设,建成开通衢宁铁路,深化杭深高铁近海内陆线、义金衢上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杭金衢高速拓宽等项目建设,合力攻坚浙西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全面建成淳常公路、江山市综合客运枢纽。开工杭金衢高速入城口等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荷一路过江通道等项目建设,完成白云大道改造提升等项目。

(六)补短板提能级,着力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大力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礼”等有礼行动,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南孔古城5A级景区创建,发展古城夜间经济。全面实施城市赋能“十大专项”。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开工建设高铁新城智慧产业园(一期、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四省边际中心医院等项目建设,完成市文化艺术和便民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等项目。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市区改造老旧小区18个。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

(七)优生态强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大花园建设。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380个,争创省级美丽城镇样板10个以上。实现农民建房100%线上审批。打造拆后利用示范村120个。完成国土绿化3.3万亩,建成7条以上省级美丽河湖。加快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组建市农文旅国有投资平台。全年完成垦造耕地2.5万亩以上,复垦建设用地5000亩以上。加大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力度。全市出境水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市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八)惠民生强治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确保交通、安全生产等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力争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认真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防范物价过快上涨风险。努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妇幼健康服务。全力办好全国第七届中医科学大会,积极创建“世界长寿之都”。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改革。制定《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