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咨询【2019】第8期

发布日期:2019-06-06 10:5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咨询委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按:4月中旬,市咨询委组织调研组赴与我市本级及各县(市、区)结对的四川省绵阳等市县,考察调研东西部扶贫协作情况,江山市、常山县咨询委参加了调研活动,并各自形成了调研报告。5月27日,江山市咨询委的调研报告《着力制度创新 推动“扶贫协作”向“合作共赢”转变》已作为“江政咨(2019)9号”发文。现予转发,供参阅。

 

着力制度创新  推动“扶贫协作”向“合作共赢”转变

——赴四川省沐川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调查建议

 

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是有力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大实践。为深入了解江山市对口支援结对县——沐川县的扶贫协作情况,4月10日至19日江山市咨询委课题组随同衢州市咨询委领导一行,前往衢州市对口支援的北川、平武、沐川、叙永、古蔺等5县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广泛听取各地情况介绍。一路走来,我们发自内心地对结对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对援川干部的出色工作感到由衷的敬佩。为更好做好对口扶贫的后续工作,现就江山市对口支援结对县——沐川县的扶贫协作工作提出初步建议,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开局之年,成效明显

根据浙江省对口支援办《关于开展新一轮浙江与四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通知》(浙援办〔2017〕14号)文件精神,从2018年开始至2020年江山市与四川省沐川县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一声令下,江山市委市政府立即行动,派出精兵强将,奔赴沐川。一年来,援川干部们雷厉风行,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精心研究,精准施策,扎实工作,助力沐川县成功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首战告捷。

1.建设了一批产业化的扶贫基地。建设和改造一批茶叶基地。新建紫茶基地100亩,旱茶基地200亩,机采茶基地1800亩;改造旱茶基地600亩,机采茶基地200亩,建设配套道路14公里。建设完成一批猕猴桃基地。新整理土地841亩,建设基地891亩,搭建棚架878亩。建设药蔬种植基地1080亩,整理土地600亩,配套道路2公里。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发展生猪养殖8200头,林下养鸡6万只。实施“甜蜜奔小康”工程,扶持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2000箱,由江山市提供蜂种、养殖设备、养殖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各类产业基地和项目,可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万人脱贫就业。

2.搭建了一批有成效的扶贫平台。搭建产业扶贫车间。针对沐川县农副产品加工率低、商品率低的实际,利用扶贫资金在金惠晨达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33万元设立产业扶贫车间,保价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副产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同时对333万元的投资按年利率6%计息,每年向150户500多人的贫困残疾户每户发放补助1332元。搭建线上营销平台。实施“沐品进江”工程,拓展沐川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两地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长效合作机制,以实现即摘即发、订单制作、产地发货等形式,销售沐川猕猴桃、茶叶、竹笋等农副产品,助力沐川农特产品进军东部和全国市场。2018年,已有4家江山市电商企业与沐川县农业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冒个泡”电商已在天猫、淘宝店铺上架销售沐川猕猴桃5万斤,2019年已预订销售沐川红阳红心猕猴桃10万斤。浙江宝格商贸有限公司利用社交电商销售渠道,上架销售沐川特色腊肉、魔芋、藤椒等7大类产品。搭建线下展销平台。江山市出资40多万元资金在江山市电商园设立160平方米的“沐品进江”展示馆,直接向东部经销商开放展示沐川绿色生态有机农特产品。在300多家“左邻右舍”门店设立沐川农特产品直销点,在东方时代超市、红塔超市各设立4个沐川农特产品销售专柜。“沐品进江”行动已成为沐川农特产品打开东部市场的窗口。

3.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扶贫机制。建立了互访交流和联席会议机制,江山——沐川两地分别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扶贫协作,强化协作保障。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成立了江山市——沐川县人才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江山市——沐川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人才交流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和2018年人才交流计划,两地互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学习交流,联合举办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班。建立了两地劳务合作机制,出台劳务协作优惠政策,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通过劳务协作,帮助转移就业797人。推动沐川职中与江山中专开展合作办学,沐川籍15名贫困中职学生到江山中专入学就读,并推荐就业。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顶层设计,离不开两地省、市、县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更是一批批援川干部们苦干实干、务实有为、精准施策、努力拼搏的结果。援川干部们的身上闪耀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财富。

一是大局担当的实干精神。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战略大局,援川干部们心系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毫无怨言地服从于中央大局,舍弃熟悉的工作环境,奔赴千里之外的援川第一线,实现了人到、心到、智到,为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诠释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真谛。

二是精准帮扶的“绣花”精神。调查研究是精准施策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援川干部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跑遍了沐川的山山水水,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精准施策,把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智力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三是克难攻坚的奉献精神。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为了受援地区能早日实现脱贫摘帽,行稳致远,实现更好发展,援川干部们长年累月奋战在扶贫第一线,不仅要克服家庭困难、亲人挂念甚至抱怨,还要克服工作、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要忍受远离亲人的孤独、寂寞所带来的身心煎熬。

二、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江山市与沐川县两地发展之间的差距几乎浓缩了东西部之间的共性问题:一是文化思想上的差异。沐川县地处四川省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以游牧经济、农耕经济为主,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长期的闭关自守,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存在不愿苦干、依赖救济的惰性思想,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融合需要较长时间磨合,以至在劳务协作上存在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部分来江务工人员干不了几天就回家了。二是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沐川县域经济相对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18年沐川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6亿元,人均只有2万多;规上工业企业仅有26家,主要集中在纸浆和煤炭业,产值仅30多亿元;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亿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提供的公共服务也相对有限。三是区位条件上的差异。沐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境内海拔最高点1900米,最低点306米,相对高差1600米,山多地少,山地占土地面积的97%;交通条件较差,距成都250公里、乐山100公里,既无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也无高铁,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决策,是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度、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但我们从“漫灌”向“滴灌”的扶贫转化,实施精准帮扶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1.正确处理短期脱贫与持久富裕的关系。中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是一个基本目标。通过精准扶贫和脱贫,如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支持发展种养殖业、劳务输出等措施,短期内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以期达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贫困地区整体的文化观念、思想理念、创业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脱贫人口返贫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要消除不返贫的现象,必须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促使贫困群众变消极脱贫为积极脱贫、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培育脱贫人员的创业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致富的冲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2.正确处理“输血式”脱贫与“造血式”脱贫的关系。浙川扶贫协作,三年内对每个扶贫县给予1亿元的资金支持,扶持建设一批扶贫产业园、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种养殖业、支持社会事业项目、支持贫困人口到东部就业等,在短期内确实能达到既定目标要求,但这种单向式、输血式的举措,能否确保三年以后脱贫人口不返贫直至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少数与多数、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力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软硬实力。扶贫必须结合贫困地区实际,聚焦贫困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建基地、搭平台、联市场,打造产销一体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并集中力量在建链、补链、强链、扩链上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内生性发展动力,稳定脱贫人员的就业,变输血为造血,达到一劳永逸。

3.正确处理“单向扶贫”与“合作双赢”的关系。协作关系体现了一种平等,是两个地区的优势互补和资源上的取长补短。扶贫要双赢,这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体现了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单纯地就扶贫而扶贫,输血式的扶贫将无止境,没有任何生命力。让贫困地区在遵循市场规律下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也是扶贫的应有之义,因为市场是实现资金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增值保值的有效途径。一切脱离市场而实施的扶贫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川省有8000多万人口的大市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后发优势明显。东部地区需要市场,需要资源,有先发积累的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因此,必须走双向互动、共赢发展的道路,通过产业转移帮扶合作平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把帮扶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与被帮扶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生态资源整合到一起。通过跨区资源整合,促成多方合作,取长补短,走长期的、共同的互利互惠发展道路。

三、创新机制,合作双赢

扶贫有时限,合作无止境。江沐双方在扶贫协作1.0版本的基础上,应着眼长期和共同发展理念,坚持“发挥优势、互通有无、协作创新、共谋发展”的基本原则,设计、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推进双方扶贫协作2.0版本的发展。

1.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深化优势互补的合作大机制。产业兴则经济强,发展才是硬道理。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四川省区域面积大,农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要把沐川县作为江山在四川拓展市场的桥头堡,以四川省、重庆市的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江山的门业、消防器材、输变电等产业的优势产品打入四川市场。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引导江山相关企业到沐川投资创业,拓展市场,带动就业,致富当地。根据沐川县农产品种类丰富、质量好价格廉的特点,支持沐川县企业家与江山企业抱团合作,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共同开拓市场。建设江沐对口支援开放性服务平台“沐品中心”,孵化部分沐川特色农产品企业入驻江山。重点要建立两地企业互为投资的制度政策,制订江山企业入沐川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如沐川县确定专职部门作为服务单位,全程为江山企业提供服务;制订招商引资的产业目录,以求有的放矢;明确土地等要素供给和企业审批的相关条件;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等。江山同步制订入沐川办企业的支持政策,重点是总部在江山的税收奖励、享受企业排名和进位奖、子女入学教育视同在江山的企业等。同时鼓励沐川企业到江山投资办企业,江山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两地旅游业加强合作,双方互为旅游目的地;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到沐川参与农业开发和乡村振兴。

2.以信息技术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产销互接的营销大机制。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市场空间巨大,是江山制造业向西部拓展的大市场;江山地处东部省份,交通、信息发达,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是沐川农产品走向发达地区、走出国门的前沿阵地。面对当前的网络信息社会,信息通讯技术的飞快发展,已经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辐射面更广、交互性更强的新型媒体。要充分依托这一媒体,从市场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培养、市场平台建设、市场网络完善、市场渠道建立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双方要通过建立产销对接体系,成立产销工作专班,负责市场信息搜集发布,开展市场行情研判,衔接协调供需双方,破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减少销售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打通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重点以农产品销售、旅游市场拓展、信息技术交流方面为重点,建立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如探索建立信息联络机制,互设办事机构,定期召开政府和企业参与的沟通和协商,互通信息、明确合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建立由政府引领、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物流基地为依托的营销体系;在两地互设产品展示馆、销售窗口、电商上线等,撬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营销机制,延伸营销触角,打造东西部对口帮扶新平台,不断拓宽销售半径。通过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端抓好生产组织,终端抓好市场营销,逐步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扶贫产业链条。

3.以劳务合作为平台,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的输培大机制。沐川县人口虽少,但企业不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限。江山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通工人的用工量较大,需要较多的产业工人补充。因此,要强化人力资源的培养,建立劳务派遣和后备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以“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为方法,每年由江山提出相关企业用工数量和要求,专程到沐川召开劳务招聘大会,由江山负责短期培训后,输送到企业就业。要重视后备人力资源的培养,合作建立劳务输转基地,在江山中专设立沐川班,按学制完成学业后,输送到江山企业工作。要制订相应的培训和落户政策,对沐川班的学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帮助其完成学业;对有意愿落户江山的沐川籍学生,放开落户限制,随报随办,帮助办理各类社保和医疗保障,促其成为江山市民。重点要着力于对来江就业人员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理念的培育引导,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为返回沐川创业人员提供长效的人才储备机制。

4.以智力扶贫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人才资源的互通大机制。扶贫要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沐川县属于后发地区,一方面受客观环境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农技等专业人才相应缺乏。因此,花大力气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知识、科技素质和健康水平,创新江山市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机制,帮助当地培养、提升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队伍是沐川县当前发展的急需。双方政府要站得高、看得远,构建长期的、基于共同利益的友好合作,重点落实好这一关键点。要重点建立人才互派和交流制度。每年由沐川县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江山根据实际选派一定数量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到沐川进行一定时期的挂职工作,帮助提升当地的行业服务水平和指导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沐川县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江山进行一定时期的挂职锻炼,学习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江山要科学合理制定优秀的中、高级人才赴沐川挂职锻炼的激励政策,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创新性激发一部分身体条件允许且已退休的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发挥余热、支援西部建设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经济补助,鼓励这部分人才或社会志愿者入沐川发挥才干,起到“传、帮、带”之效果。

5.以文旅结合为突破,进一步拓展协作领域互促的大机制。沐川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竹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7.34%,是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中国天然氧吧”,境内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等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江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江浙沪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当前正在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家森林城市。江沐两地可以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两地干部职工疗休养互为目的地机制,通过搭建“文旅走亲”平台,大力促进两地人民互惠旅游消费,文旅产业建设经验交流共享,加强文旅规划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各自地方经济发展植入核心文旅产业动力,汇聚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增量资源,进而有效整合人文、自然等资源要素,辐射多门类产业,构建生态型的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共促文旅产业大提升。同时,通过搭建“幸福乡村建设”“项目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平台,将江山样本、江山经验复制到沐川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重大改革中,从而推动扶贫协作从单纯的经济领域向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