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政办发〔2018〕95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衢州市构建现代农业
高质量发展体系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构建现代农业
高质量发展体系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高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办发〔2018〕64号)和《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的指导意见》(衢委发〔2018〕3号)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总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并重、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并举、目标实现与制度创新并行,全市域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与全省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围绕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重重落地,实施现代生态农业“1158”工程,即以“乡村大花园”为引领,以“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市”为主抓手,同步开展“美丽田园建设+放心农业示范+智慧农业示范+三产融合示范+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五大创建,按照产业融合的理念、“互联网+”的思维和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绿色产业更加兴旺、绿色产品更加丰富、绿色环境更加宜居、绿色机制更加健全的目标,把衢州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放心农产品供应地、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提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衢州经验”。
——绿色产业更加兴旺。到2020年,全市50%以上乡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10条以上;农业三产融合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绿色产品更加丰富。到202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建成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110个、绿色农场(牧场)1000个;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率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0个,打响放心农业区域公共品牌。
——绿色环境更加宜居。到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用量持续降低、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垃圾集中回收处理率90%以上。
——绿色机制更加健全。到2020年,制订农业绿色发展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任务清单,建立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制度、监管制度、创新制度等基本完善,全面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三)基本原则。
——拉高标杆,先行示范。按照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示范引领,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两山”实践示范区的标杆。
——生态优先,智慧引领。按照生态更美、特色更亮的要求,加快推进生产清洁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产品定位高端、经营管理智慧的农业美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协调,注重长效。按照区域统筹、城乡融合的要求,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全产业链建设和农业三产融合等各个环节中,推进全市域、全产业链高端农业绿色发展。
——聚焦产业,绿色富民。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要求,持续推进放心农业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新制度、新模式、新手段,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价值,促进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
二、实施八大行动
(一)实施新田园建设行动。按照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着力抓好美丽田园整治任务、建设项目“二张清单”的落实,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市美丽田园长效管控机制初步建立,为美丽大花园建设增添亮丽底色。大力推进弃耕农田和失管桔园的整理,2018年内实现失管田园基本消除和田园垃圾基本清除的目标;化肥、农药用量持续降低、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推进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处置,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禁止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进美丽田园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美丽农业经济带12条、美丽新田园100个、美丽新农人1000名。
(二)实施新模式创建行动。按照绿色发展、放心消费的要求,着力抓好生态循环模式、全程监管模式、新零售模式等创新,加快农业绿色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畜禽排泄物高效利用为重点,探索“绿色畜牧+健康土壤+生态农场”的农牧生态循环新模式;以生产有标准、流向可跟踪、品质可查询、全程可追溯为重点,开展放心农产品“N+4”全程可追溯示范创建,探索放心农产品质量全程管控模式;以大数据运用、线下体验、线上消费为重点,探索优质农产品上行的新零售模式。
(三)实施新平台打造行动。按照要素集聚、规模发展、三产融合的要求,着力抓好“一区一镇一园”建设,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平台规模达到100万亩以上。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向区域平台集聚,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以江山蜜蜂、常山胡柚、开化茶叶全产业链培育等为重点,加快产业要素向城镇平台集聚,建设市级以上特色农业强镇10个以上;以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为重点,加快科技要素向创新平台集聚,建设市级以上,集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110个。
(四)实施新产业提质行动。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着力抓好品牌建设、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农业新产业动能提升,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为重点,加快柑桔等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若干个区域公共品牌和50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让衢州农产品成为“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重要“符号”;以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田园综合体;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体验、销售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10条以上。
(五)实施新业态发展行动。按照“互联网+”思维,顺应数字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农业经济新业态,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业态成为重要增长点。以培育“特色产业+新零售”村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做大做强,建设市级“特色产业+新零售”村10个以上;以扶持淘果园微商、江山猕猴桃微商等特色农产品微商微店为重点,建设衢州农产品快递专线,推进线下体验、服务、物流与线上信息流、商流的深度融合;发展众筹农业、网上下单配送、个性化定制、社区超市定制等新业态,组织特色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打造高效放心、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六)实施新主体培育行动。按照创新驱动、现代制度的要求,着力抓好平台型、创新型、龙头型主体的培育,做大做强农业新型主体,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主体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以推动产业基金、创业孵化器到衢州投资兴业为重点,通过产业升级、兼并重组等途径,引导农业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培育市级平台型农业企业100家以上;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向有创新精神、创业热情的“农创客”转型为重点,培育市级“农创客”100名以上;制定农业企业上市梯度推进计划,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以上,培育主板上市企业1家以上;扶持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优,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0个以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名以上。
(七)实施新科技转化行动。按照加快数字农业、物联网应用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智能化、机械化、设施化建设,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转化,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建设市域全覆盖的市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设施化生产水平,创建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农业高科技创新团队,建立绿色农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开展农业绿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引领性新技术模式推广。
(八)实施新标准引领行动。按照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要求,着力抓好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新标准的应用水平,力争到2020年,农业新标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开展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为重点,制订引领全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评价的标准体系;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废弃农业包装物回收处置等为重点,制订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标准体系;以山茶油、中蜂、乌猪、麻鸡等特色产品为重点,制订生产、加工、产品、储藏、物流等全过程的农业地方特色系列标准。
三、构建八大机制
(一)构建生态保护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划定并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产品主产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严格执行畜禽禁限养区、水产禁限养区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度和措施,建立养殖污染治理智慧环保监管机制。
(二)构建污染防控机制。以农牧绿色发展为支撑,探索建立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主体小循环的市域全覆盖的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循环机制。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支撑,探索建立农业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长效机制。以农业大数据精准服务为支撑,探索建立全市域肥药减量化长效机制。
(三)构建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建设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土地规模连片集中流转长效机制。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探索农业设施用地、建设用地的“点球”式精准供给机制。
(四)构建政策支持机制。加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构建以建设乡村大花园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导向,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规范农业生产电价适用范围,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用电分类管理机制。
(五)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制定衢州农业人才建设的实施办法,以吸引大都市高端人才到衢州创业为重点,探索建立新型主体来衢留衢创业机制;以培养选拔业务水平高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专家,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为重点,探索建立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乡贤回归,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工匠、非遗传承人为重点,探索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
(六)构建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以高端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为重点,探索建立农业标准化创新机制;以推广轮作型、共生型、立体型等一批千斤粮万元钱、一亩山万元钱经营模式为重点,探索建立生态与富民互动双赢机制。
(七)构建金融保障机制。以破解贷款难、抵押难,完善金融支农体系,推动金融产品、信用评价、利率、服务等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现代农业机制;以推广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为重点,探索建立绿色保险服务现代生态农业机制。
(八)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构建正向激励、反向鞭策机制。把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与农业主体申请各类涉农扶持资金、项目挂钩,奖优罚劣,探索建立农业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机制。
四、落实八大专项
(一)落实农业产业振兴专项。建设中澳柑桔风情园等项目,打造市级以上柑桔精品园40个;建设佳苑牧业公司奶牛养殖等项目,打造市级以上美丽生态牧场200家;建设浙八味·神农蝴蝶谷等项目,打造一批“农旅文药”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一批毛竹低改、油茶低改、林下经济项目;建设一批特色水产养殖项目。
(二)落实农业“两区”提升专项。统筹实施一批粮食功能区提升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0万亩,绿色旱粮扩面5万亩;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态洁水渔业示范基地项目。
(三)落实农业特色小镇专项。统筹推进衢江莲花现代农业小镇、龙游生态循环农业小镇、常山县山油茶特色小镇、江山蜜蜂特色小镇、开化禾中龙顶茗香小镇等一批小镇群落建设,打造乡村产业集聚大平台。
(四)落实农业生态循环专项。建设江山市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龙游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衢江区沼液浓缩高效综合利用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作物秸杆集中利用中心项目;建设一批农牧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
(五)落实农业设施装备提升专项。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垦造等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8.4万亩,新增垦造耕地5.3万亩。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项目、农业智慧监管项目、农业“机器换人”项目,打造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与监管体系平台,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设备,完成放心农产品“N+4”全程可追溯示范项目建设。
(六)落实农业品牌培育专项。开展“三品”基地建设,组织主体申报“三品”认证,加大知名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全市培育无公害农产品15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200个、森林食品200个,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50个以上,打响具有衢州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
(七)落实新兴产业富民专项。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优化、提升农村电商服务点“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服务功能,建设和提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衢州特色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规划建设星菜植物工厂,建成一批多学科集成的现代高端农业示范场。深化实施金屋顶光伏富民工程。
(八)落实农业人才培养专项。培育“农创客”“新农人”1000名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一批返乡农民创业基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考核。市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项目实施小组”工作机制,农业部门牵头制定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完成;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工作推进和支持力度。
(二)加强投入保障。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构建以建设乡村大花园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在市本级“大三农”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要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三)广泛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形成低碳循环等绿色生活方式。
(四)加强考核督查。制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一次评价,评价结果列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内容。适时组织检查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视情对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每年开展工作考核,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附件:衢州市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
衢州市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目标任务分解表
序号 | 主要目标 | 主要任务 | 主要指标 |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县 | 江山市 | 常山县 | 开化县 | 合计 | |||
1 | 绿色产业 更加兴旺 |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2%以上 | 2%以上 | 2%以上 | 2%以上 | 2%以上 | 2%以上 | 2%以上 |
2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9%以上 | 9%以上 | 9%以上 | 9%以上 | 9%以上 | 9%以上 | 9%以上 | |
3 | 农业三产融合经济综合收入(亿元) | 140 | 180 | 180 | 200 | 150 | 150 | 1000 | |
4 | 年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条) | 1 | 2 | 2 | 2 | 2 | 1 | 10 | |
5 | 培育市级以上平台型农业企业(家) | 16 | 17 | 17 | 17 | 16 | 17 | 100 | |
6 | 培育孵化市级以上“农创客”(名) | 16 | 17 | 17 | 17 | 16 | 17 | 100 | |
7 | 创建一区一镇一园集聚平台(万亩) | 15 | 17.5 | 17.5 | 20 | 15 | 15 | 100 | |
8 | 绿色产品更加丰富 | 特色产业+新零售村(个) | 2 | 2 | 2 | 2 | 1 | 1 | 10 |
9 | 打造绿色农场(牧场)(个) | 10 | 155 | 500 | 200 | 65 | 70 | 1000 | |
10 | 创建美丽经济带(条) | 2 | 2 | 2 | 2 | 2 | 2 | 12 | |
11 | 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个)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150 | |
12 | 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个) | 8 | 9 | 9 | 8 | 8 | 8 | 50 | |
13 |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个) | 1 | 1 | 1 | 1 | 1 | 1 | 6 | |
14 | 绿色环境更加宜居 | 化肥、农药利用率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15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5% | 95% | 95% | 95% | 95% | 95% | 95% | |
16 | 废弃农药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
17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9% | 99% | 99% | 99% | 99% | 99% | 99% | |
18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
19 |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处理率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
20 | 绿色机制更加健全 | 政策体系建设 | 制订农业绿色发展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任务清单,建立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体系。 | ||||||
21 | 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 基本建立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土地流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金融保障、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制度、监管制度、创新制度等。 |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衢州军分区,市法 院,市检察院,巨化集团公司,各群众团体。 |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22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