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41 成文日期: 2025-07-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文件编号: 衢市科函〔2025〕25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20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11 16:3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科协界别:

你们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衢州市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第200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衢州市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契合当前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是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工作。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以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为抓手,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核心驱动力,高度重视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自2018年引进浙大衢州“两院”以来,我市与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包括段雪、孙世刚、徐南平、陈建峰等在内的6个院士团队,共建了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16家高能级创新研究院,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特别是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已服务企业200余家,签订技术合作项目260项,合同金额超2亿元,在推动我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引进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通过组建“四色”管理培育库,强化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目前已达1018家。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4家(超额完成省里任务1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66家(连续两年增速、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每万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跃居全省第一。同时,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招引项目时将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建立作为重要条件,先后引进了金瑞泓微电子、吉利集团、鹏辉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推动了全市产业链完整性、集聚度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发展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深化碳账户体系改革,通过政府精准管理和清洁能源供给,推动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推动500余家企业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大量存量用能和土地空间。“亩均论英雄”政策的推广促进了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智能化升级方面,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行业产业大脑实战实效,支持各领域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平台化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年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70余个。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在推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对标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虽然引进了部分高端项目,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和高校科创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我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2023年,衢州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6%,低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三是部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市工业基础以化工、金属冶炼等为主,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况依然存在,需要持续深化绿色化转型和技术改造。

三、下步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下步我市将聚焦企业主体和产业集群,采取以下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科技赋能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痛点、难点,鼓励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争做重大任务“出题人”。同时,将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攻关,组建更多高质量的创新联合体,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将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力争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上保持全省领先。此外,将进一步完善孵化平台建设和运营,力争孵化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和国家级孵化器,打造更完善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二)完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资,缓解科技项目在关键期的资金压力。同时,将进一步优化拓展金融服务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度。在政策方面,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并积极研究出台针对绿色制造园区和企业的长期性、持续性政策激励,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继续深化碳账户体系改革应用,推动其向更多领域延伸,实现全覆盖。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能效提升,推动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 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