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35 | 成文日期: | 2025-07-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5〕17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刘雅雯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第22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开放融合、协同联动”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市积极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市校合作串珠成链。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通过开放共享、协同合作,引进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大院名校共建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复旦大学衢州研究院,与段雪、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彭孝军等院士团队以及陆俊鲲鹏人才合作共建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膜材料创新研究院、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与储能研究院。市县一体形成“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创新格局。建立引才飞地,与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9个引才工作站,2024年全职引进新材料领域人才23人。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所盼和人才就业,在常山县高标准推进产业人才学院、人力资源产业园、产教融合园“一院两园”融合建设,成功承办2024年度全省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推进会。
二是产研合作深入推进。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向企业延伸、向产业转化,常态化组织平台企业“双走进”对接活动,促进产学研高效对接。2024年,全市共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451场,签订横向合同221项,合作经费1.3亿元,引进落地孵化企业39家,转化科技成果60项。深化“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院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引导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以企业为点、人才牵线、院校结网的技术创新网络,目前已认定市级创新联合体48家,其中华友新能源联合浙大两院、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以及上下游企业组建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创新联合体,实施的项目获国家超长期国债项目支持经费1.6亿元。
三是校企合作向新突破。积极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全市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举办“订单班”“冠名班”33个,技工院校合作企业376家。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全市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0家。2024年在站博士后编写行业标准22个、解决企业难题154个、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34亿元,充分体现了博士后工作站在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作用。
四是校(院)企人才有序流动。实施“科技副总”“特派工程师”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成果转化,鼓励全时双聘的科研人员带研究生、科研助理等团队成员组团式到企业从事科研工作。今年以来,已遴选产生“科技副总”55名。实施“企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企业“产业教授”人选培养。对选派“产业教授”的企业,在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名额和市级科技项目申报上予以倾斜。今年以来,已遴选产生“产业教授”29名。开展人才“双聘共享”计划,加强院企人才联合共引,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现“关系在平台、工作在企业”。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要求,支持柔性引才用才。
2024年4月,市委召开了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2025年5月,市委召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为主题的市委八届九次会议。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是我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法宝。两次全会为我市今后一段时间的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立足衢州交通禀赋、资源优势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先发优势,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牵引,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布局。借编制“十五五”规划东风,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子课题为基础,科学谋划编制衢州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五年实施方案,确定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五年目标、任务、举措,实施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政策。
二是以专业为切口,推动高等教育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衢州学院5个学科进入全省一流行列,新增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升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地方贡献度提高至60%以上。前瞻性排摸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提前布局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严控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不符的专业,逐步淘汰匹配度低的薄弱专业,确保专业与市县主导产业匹配度达50%以上。通过培优扶强机制和市域统筹管理,集中资源建设一批与区域主导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耦合。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项目和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平台,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贯通。支持重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全面推进“企业出题、平台解题、政府助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科技攻关新模式,选派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入企担任科技副总,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找需求出好题,由平台牵头联合攻关解好题,政府给予经费支持助好题,项目实施的好不好由企业说了算,在车间验题,项目成果由市场进行评价,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贯通。
四是以辐射为目标,深化四省边际创新合作。围绕衢州科技创新引领辐射四省边际城市的创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四省边际城市创新链产业链合作基础,深化跨区域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四省边际创新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四省边际产业创新协作平台,深入推进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加强上饶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合作,联合开展N型电池、钙钛矿电池等下一代太阳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攻关,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四省边际衢州物流产业园,培育发展中转物流、危化品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形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深入推进四省边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联合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推进南平、上饶、黄山等地高校院所,充分整合共享四省边际科研仪器资源,畅通创新券四省边际通用通兑,实现共建共享、互通互融、“无感直兑”,为四省边际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五是以共赢为宗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转移,通过“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跨区域合作方式,促进要素资源共享、产业生态共赢。加快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开放新格局,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对接杭州、宁波、上海等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同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产业创新项目。系统梳理杭州、上海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创新资源供给清单,面向企业主体开放,协助企业对接杭州、上海科创资源解决技术需求。加快贯通衢州西站与杭州西站交通网络,构建1小时交通圈,探索“研发在杭州、转化在衢州,孵化在杭州、生产在衢州,生活在杭州、贡献在衢州”杭衢联动发展新范式。加快推进杭州、上海等地科创飞地建设,提升杭州临平、宁波鄞州、杭州钱塘、绍兴柯桥、宁波慈溪、绍兴滨海新区等“产业飞地”能级,打造山海协作创新共富标杆地。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