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31 成文日期: 2025-07-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文件编号: 衢市科函〔2025〕27号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11 15: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字体:[ ]
分享:

王金火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150号)悉。经过前期沟通,该建议的主要诉求为:一是高端人才短缺,要强化人才招引;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堵点,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产业协同不够紧密,需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根据“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高端人才短缺,要强化人才招引”的办理情况

你提出的我市高端人才短缺,要强化人才招引,提升人才支撑能力、构建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的建议,与我市人才工作导向高度一致,我市也着手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出台引才政策。衢州构建“1+4”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含住房、教育、医疗等专项支持),并推出青年人才引育“520”政策,覆盖创业资助、基金跟投、租金减免等“四个千”扶持措施。同时,设立人才科创资金池、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才呼我办”服务专区,实现人才事项线上办理,并举办职业技能竞赛、青年企业家大会等活动,营造尊才重才的社会氛围。

二是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赋予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多自主权。目前已有近300家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获得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此外,试点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三挂钩”机制(即评价与岗位需求、实际贡献、创新能力挂钩),简化评价流程,并推广博士创新站、青年“访问学者”等机制,促进人才跨领域流动与成长。

三是搭建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通过共建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结合。例如,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衢州研究院、衢州复旦研究院等15家创新平台,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为青年人才提供科研与创业载体。同时,通过“校企双走进”“人才双岗互聘”等活动,促进人才与企业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目前共有4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员参与到该项活动中。

下一步,我市将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推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研究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以更好地支撑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堵点,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办理情况

当前,我市正积极采取措施,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提升创新主体的活力。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评价机制。我市已出台《衢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衢州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等政策,为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建立“先用后转”科技成果池180余项。

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我市正积极探索落实国家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方面的改革任务,包括“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和“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模式,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供需对接。为解决科技成果供给问题,我市积极推广“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证、市场评价”的“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模式,引导创新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目前已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22家,涵盖企业家数300家以上。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关注成果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在发明专利产业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成果转化政策,提高对实际转化成效的奖励力度。同时,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落细落实,建立“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池,力争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关于“产业协同不够紧密,需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五链融合”战略,成立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专班,大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全市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以产业链为基,补链强链提升配套能力。聚焦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依托巨化集团、华友钴业、一道新能源等链主企业延伸上下游配套,打造“一企成园”集群模式。例如,通过巨化氟化工基地直供中天氟硅核心原料,降低供应链成本;建设甬金衢上高速等基础设施,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产业本地配套率提升。同时设立千亿级“3+N”基金矩阵,以资金链赋能产业链补短板,加速关键领域产能建设。

二是以创新链驱动,深化产学研协同转化。近年来,我市陆续引进任其龙、段雪、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彭孝军等院士专家团队成立创新研究院,形成化工领域6位顶级院士齐聚衢州的局面。2024年,继续引进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研究院,全市累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16家,“校地协同联合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新平台”列入省创新浙江典型案例。全市高能级科创平台累计集聚高层次人才1105名,转化科技成果38项。

三是以服务链串联,优化融合生态。打造“企呼我应”服务品牌,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积极破解产业协同障碍。推进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培育“衢六味”中药品牌、乡村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邻里中心和未来社区,完善教育、医疗配套,强化产城融合与人才吸引力。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强链补链提配套,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打造专业化园区,推动本地配套率超70;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发展农业深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依托链主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加速技术转化与资源共享。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