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25 | 成文日期: | 2025-07-0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5〕22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尤婷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打造科技人才“智慧云”平台,助力发展衢州市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116号)悉,经过前期沟通,该建议的主要诉求为:一是建立高层级人才数据共享机制,提升人才服务联动效率;二是改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会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高层级人才数据共享机制,提升人才服务联动效率”的办理情况。
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方便人才生活办事。2024年,构建“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153”体系,打造衢州人才码、“12345—2”人才服务专线、人才服务专区三大服务载体,整合科技、经信、市场监管等6大类74项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人才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加强空间、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要素针对性供给、协同性保障。专区运行以来,已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2万件,满意率99%以上。今年,我们依托衢州人才网迭代建设衢州人才科创服务平台(衢州人才科创通),围绕科创企业和人才所需,设置政策服务、创新主体、人才服务、科创服务、增值服务、行业服务等6大模块,依托单点登录等手段,打通政企通、浙里办、科技大脑、工业强市在线、“南孔精英”项目智管平台、“才呼我办”服务系统等平台,实现涉企涉才服务一网集成。通过开放企业数据库、优化政策供给、AI植入等方式,引导科技企业、项目和人才入驻,同时开发项目申报、中试申请、科技金融、成果对接等功能应用,助力打造人才科创版“天猫商城”。目前,平台已完成UI设计、核心功能开发、AI服务框架搭建等任务,即将上线基础测试版。
下一步,将充分吸收尤婷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着力提升服务人才工作质量和成效,确保人才“引留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人才“智慧云”平台。一是推动人才科创服务集成,解决我市当前平台众多但分散的痛点。通过单点登录等技术手段集成政企通、浙里办、科技大脑、工业强市在线、“南孔精英”智管平台、“才呼我办”服务系统等平台,实现一网集成所有涉企涉才服务;二是推动增值化服务上线,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开放企业数据库、优化科技服务政策供给、开发科技金融产品、AI植入等方式,有效引导科技企业、项目和人才入驻,同时开发项目申报、中试申请、科技金融、成果对接等项目成长全周期功能应用,打造科技版的“天猫商城”;三是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解决线下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全市层面成立由市科技局牵头、各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参与的人才科创工作协调机制,并由人才科创集团成立“衢创通”全资子公司负责具体工作开展,依托“人才科创通”线上服务工具,统筹政府、企业、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等资源要素,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二、关于“改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机制”的办理情况。
通过拓宽人才培养评价渠道,帮助企业引才留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出台银龄专家政策,构建社保认定、个税认定、银龄认定、企业自主认定等多元认定方式,助力打造人才“蓄水池”;出台《衢州市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方案》,在人才认定评价中突出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成效等多维度的标准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构建“直接认定”“评审认定”“自主认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政策施行以来,全市共有403家企业被授予自主认定权、50名企业员工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今年计划新授权企业80家、认定人才300人;推进“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深入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连续 3 年新增高技能人才 1 万人以上,特别是2024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4270人,同比增长25.47%。坚持企业人才由企业说了算,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及职称自主评审权限扩大到327家民营企业。
下一步,我市将以数字赋能强化人才科创服务资源集成,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衢州产业发展需求,以“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线上+线下”推动涉企涉才服务集成融合,助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关于“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办理情况。
通过校地合作共建科创平台,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从2018年开始,通过校地合作,先后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段雪、徐南平等院士团队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复旦研究院等1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一产业一研究院”,6个县(市、区)“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推动衢州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随着各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落地建设,衢州人才生态越来越好,高端人才吸附力越来越强,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市重点企业和科创平台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深度融合,2023 年以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 3 家增长到 8 家,新引进博士后 189 名,超前 10 年总和。截至目前,市高能级科创平台已汇集各类人才99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85人、省级人才42人、博士531人、硕士231人,逐渐成为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单位,共同完善衢州“人才科创通”平台建设,引导浙大衢州研究院等市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切实提升人才定向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技术研发支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确保人才“引留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