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23 | 成文日期: | 2025-07-0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5〕20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李巧等10位代表:
你们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第014号)悉。经过前期沟通,该建议的主要诉求为: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造良好创新生态;二是强化科创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科技人才保障,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办理情况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一是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支持引导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进口替代。2023年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5项,市财政补助经费1250万元;2024年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4项,市财政补助经费1360万元。二是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加快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创平台)牵头联合其他创新主体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联合转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已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50家,其中企业牵头的28家、高校牵头的10家、科创平台牵头的12家。三是建立联动保障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基金、银行、保险、担保协调联动,紧紧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2024,市产业基金投资项目52个,投资规模83.24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280亿元;市科金融合作贷款为1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5亿元;保险机构为86位高层人才提供人身意外保险,保险金额8600万元;为200余名青年人才创业提供担保,担保额度3亿元。截至目前,我市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投贷保担”金融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锚定规划目标,以改革为动力,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最优生态。一是构建科技创新新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模式,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80项以上。二是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今年新备案的市级创新联合体聚焦“工业强市”战略需求,发挥各自创新优势,突出产业创新“卡脖子”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和进口替代新产品。三是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深化科技金融合作贷款,合作银行与企业供需对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组织创新基金与科创平台、优势企业对接,加大基金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实施“衢创担”专项担保计划和“衢创保”专项保险计划,为科技创新提供担保、保险服务。
二、关于“强化科创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办理情况
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平台建设,坚持把科创平台建设摆在科技创新全局的突出位置。一是大投入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先后投资106亿元,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大学,共建了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等8家高能级科技平台。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条例《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从法律层面推进和保障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5月,市级高能级科创平台聚集院士团队6个、博士531人、硕士231人,已经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二是大手笔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立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水平建设占200余亩的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基地,创新“学科+人才+产业”中试运营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经验做法,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截至目前,中试基地承接中试项目35项,完成中试验证22项。三是大战略布局“科创飞地”。立足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利用一线城市科创资源优势,破解我市高端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市政府先后建立杭州余杭、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前海等4个“科创飞地”,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科创资源丰富的城市建立“研发飞地”。目前,这些飞地已经成为我市科创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和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大力推进高端科创平台建设提质增资。一是扎实推进《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深入实施。把贯彻《条例》作为下半年重点工作,开展《条例》宣讲进高校、进院所(科研机构)、进企业“三走进”活动,让《条例》精神入心入脑,推动科创平台严格按《条例》组织建设、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中试平台建设。迭代“学科+人才+产业”中试运营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试点,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强化中试验证和孵化功能,力争创成国家新材料中试平台。三是开展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坚持“以评促建、以评提质、以评增效”,突出成果转化,强化绩效目标,扎实开展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改革试点,实行高能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全覆盖,加快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关于“强化科技人才保障,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办理情况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创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集聚了一大批科创人才。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更优人才生态推动衢州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衢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价实施办法》等支持政策,着力构建人才平台体系、人才引聚体系、人才激励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从科研转化、人才评价、培养选拔、人才津贴、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了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让优秀科研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有回报、在社会上有名望、在方志上有记载”。二是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高校、科研院所、国企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顺利完成“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的改革任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提升考核权重。三是积极为科研人才松绑减负。在全市科研单位推行科技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给予项目承担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在开展市财政资助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过程中,项目实施主体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免于追究项目负责人和实施主体相关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科创人才引育和成果转化,开拓创新、精准发力,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一是加快高端人才引育。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聚才功能,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力争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人才500人以上。二是畅通院企人才流通。建立“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遴选机制,每年从高校、科创平台遴选20名优秀科研人员到企业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20名高级职称的研发人员到高校、科创平台任“产业教授”,构建院企人才互聘共享通道。三是加快成果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项管理改革,建立“先用后转”科技成果池,入池成果达200件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