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581/2025-153719 | 成文日期: | 2025-07-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文件编号: | 衢市科函〔2025〕13号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郑胜华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第229号)悉。经过前期沟通,该建议的主要诉求为: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二是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资金质效;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根据“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的办理情况
(一)组建创新联盟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机制,发挥创新联盟作用,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共性技术,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比如,时代锂电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具体解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化工程中面临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差以及循环过程中电压衰减、压实密度低、产品一致性差”等技术难题。该项目获得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1.63亿元。再比如,衢州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与巨化集团成立了“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运用AI技术帮助巨化集团解决高精度流延膜缺陷检测等国产替代和“三零工程”问题,部分产品已进入车间实地运行,每年可为巨化集团降低生产成本1亿元。类似的创新联合体2024年衢州市共建立了22家,2025年拟再组建20家。我们优先推荐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申报国家超长期国债、专项债、技术攻关项目以及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下一步,科技部门将围绕创新联合体的技术需求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在大科创政策中给予经费支持。
(二)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方面。在科技攻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对已勤勉尽责,因受技术路线选择失误、市场风险影响或其他不可遇见原因,未实现项目预定目标的,经评议认可,不予追究科研失败责任,不纳入科研信用不良记录。确有重大探索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可继续支持其选择不同技术路线开展相关研究。持续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在申报大科创政策、科技攻关项目中采取签订诚信承诺书的方式约定科研诚信内容,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资金质效”的办理情况
(三)科技金融支持方面。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我市已构建了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科技领域基金投资矩阵,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早、投小、投硬科技,2024年科创基金投资52个科创项目,规模达83.24亿元,成功撬动280亿元社会资本联动投入。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新增科创保、中试保险、科研人才意外保险等特色业务,同步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便利化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39.05亿元,同比增长88.8%,惠及458家企业。2024年基金投资规模达105.66亿元,其中94%投向民间投资项目,切实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全链条、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有力推动创新型企业与项目高质量发展。2025年6月,市本级又出台了“衢创担”专项担保计划,进一步解决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贵、慢”等问题。通过“衢创担”,初创型科技企业,就能从银行拿到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2025年2月,常山县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常政办发〔2025〕3号),加强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新增科技贷、科技保等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常山县创新“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每年安排3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激励资金”,加快人才科创成果转化落地。
(四)资金监管机制方面。市级科技经费按照《衢州市级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科技攻关项目财政补助经费按照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的要求进行使用,其他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一般在研发费用中列支。另外,为落实中央、省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精神,我们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项目资金自主支配权,在科技项目经费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安排和调整除设备费外科目的经费支出,设备费的调整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和日常监督的贯通协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监督检查“整体智治”,增强监督合力。近两年,我们接受了市委巡查组、市审计局、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市财政局内部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了整改优化。下步我们将严格按照《衢州市级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大科创”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办理情况
(五)人才政策支持方面。第一,人才创业方面。鼓励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衢州转化成果、创办企业,主要是给予“四个千”的支持。“第一个千”是1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助,对参加“南孔精英”创业人才项目评审的,按A+、A、B、C四类分别给予1000 万元、600 万元、400 万元、200 万元的资助。“第二个千”是1000万元的项目发展持续资助,根据落地企业的发展情况,5年内累计给予最高1000万元跟进奖励;“第三个千”是1000万元的基金跟投支持,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对单个人才创业项目可分别匹配最高200万元、800万元的基金投资。同时,我们还推出了“衢创保”“衢创贷”,为优质的人才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免费保险和低息贷款;“第四个千”是1000平方米的租金补助,3年内给予项目最高1000平方米的场地免租或租金补助。第二,人才引育方面。大力支持海外人才依托衢州企事业单位申报各级人才计划,对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的,按照上级奖励给予1:1配套奖励,并享受相应层次的购房补助和人才津贴。比如,入选国家引才计划的人才给予140平米购房补助(按目前房价均价,补助额约为220万,享受每年10万元的人才津贴;入选省级引才计划的人才给予120平米购房补助,享受每年8万元人才津贴。入选市级创新人才项目,根据A、B、C三类,给予最高25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对暂不申报或暂未入选的博士,我们也有十分优惠的政策,博士研究生可享受60平方米的购房补助(补助额约为90万)、每年2万元的人才津贴,到企业工作的3年内还有15万的安家补助。第三,人才合作方面。鼓励人才到企事业单位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对进站的博士后,按照全职、在职2年内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的生活补贴,按新引进博士享受相关人才政策。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3家,累计招收博士后208人(当前在站170人)。开展博士创新站建设,对博士到企业设立博士创新站,三年内给予20万元经费资助,省级以上的创新站再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第四,人才服务方面。对所有来衢人才,实施“才呼我办”服务,赋予“人才码”,一人一码提供精准服务,只要人才提出需求,就一办到底,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子女教育上,博士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入学需求的,可申领教育券,自主选择市内学校就读。家属就业上,按照对口安排、尊重意愿、分级负责原则,解决家属就业问题;暂时未就业的,3年内每年可以领取2.4万元生活补助。交通出行和医疗保健上,高层次人才可享受 “绿色通道”、免费体检,以及市域内免费出行等系列服务。我们还提供高标准的人才公寓,人才可拎包入住。截至目前,已集聚任其龙、段雪、陈建峰、徐南平、孙世刚、彭孝军等6个院士团队,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135人,近两年当年博士引进数相比2022年增长了96%。当前,国家省《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面实施、全省人才计划深度调整、人才内部交流外部合作越来越深入,对人才政策的迭代更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下一步将整合资源,加强政策集成,对全市面上人才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政策条款落后、成效发挥不明显的及时调整,重点向企业、向一线倾斜,既保持政策的竞争力,又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
四、关于“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理情况
(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方面。我们推行“校企双聘”“校院双聘”机制,发挥高校在编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联合引才,对联合引进的人才可直接作为“科技副总”“访问学者”人选。实施“企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企业“产业教授”人选培养。对选派“产业教授”的企业,在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名额和市级科技项目申报上予以倾斜。今年以来,已遴选产生“产业教授”29名。支持高校设置产业未来学院,设置流动岗位,吸引企业科研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推动高校与平台人才双向流动,鼓励高校每年选派青年博士到创新平台担任“访问学者”,全时跟班科研、提升能力,支持创新平台选派高层次人才到高校兼职。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实施“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模式,每年遴选重点企业凝练技术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形成项目指南,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聚焦企业难题进行揭榜挂帅。今年以来,已收集行业技术难题84个。常态化组织科创平台赴县区、企业开展交流对接活动,在科创平台的绩效评价细则中提高与本地企业合作的评分权重,引导科创平台科研人员聚焦产业、围绕企业解决技术问题。2024年,共组织对接交流活动799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82项,合作经费2.6亿元,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7项,创历史新高。
(八)校企人才共育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成立了衢州智造新城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成立江山门业定制家居产业学院,列入浙江省首批县域产业学院。着眼专业人才定制培养,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县域产业学院、订单班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学编制和精准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办在产业上,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定制。截至目前,围绕衢州产业特色开设了化工装备技术、化工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专项课程,2024年为华友、金维克、极电、四达氟等企业提供学徒制培养员工544人。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