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904J/2025-150988 | 成文日期: | 2025-02-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
一、2024 年工作总结
2024 年,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五链”融合为牵引,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全市之力抓项目、强产业、优服务、稳增长,全市工业经济虽有承压,但总体稳健。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 3000 亿元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保五争三拼第一”目标。
(一)体系打法进一步提标。高标准、累进式推进工业强市“五链”融合工作,在坚持和完善专班例会、清单销号、晾晒评价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产业链问题揭榜挂帅、融合场景通用模板示范等工作机制,“融”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五链”融合、产业链增值服务等两个案例入围工信部 2024 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
(二)监测服务进一步提优。以企业用电监测和项目在线服务为重点,细化颗粒度,加强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对重点区块、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服务精准度。全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 653.3 亿元,同比增长 9.5%,排名全省第 4;完成制造业投资 377 亿元,同比增长 8.3%,排名全省第 4;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 147.4 亿元,同比增长35.3%,排名全省第 1。
(三)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提效。 聚焦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深入实施“八个一”链长制,先后承办和参与全省“十链百场万企”绿色石化(精细化工)专场对接、省产业链山海协作现场会等产业对接活动,衢州智造新城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获得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 2800万元,江山安全应急装备、开化合成材料入选省级“新星”产业群,江山木门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产值达到 2061 亿元,新材料产值接近千亿。
(四)企业培育进一步提速。深入实施培大育强专项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产值超 10 亿元企业 7 家,华友新能源入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一道新能”跻身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民营制造业企业 500 强,金瑞泓科技入选国家级链主企业。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家,省隐形冠军企业 5 家,省雄鹰企业 1 家,省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 1 家。新增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1家、国家绿色工厂 2 家,省绿色低碳工厂 3 家。
(五)数字经济进一步提级。全力推进具有衢州辨识度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衢时代创新大厦入选省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楼宇)。以“三个全覆盖”推进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新增省“未来工厂”1 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1 家,省制造业“云上企业”8 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 4 家,3 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24 年 5G 工厂名录》。
(六)惠企政策进一步提档。会同发改等部门,持续加大工业领域政策争取力度,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11个,获得资金 7.2 亿元;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 15 个,获得资金 1.9 亿元;国家融资再贷款项目 29 个,获得授信额度13.4 亿元。争取到省“8+4”政策资金共 1.71 亿元,全年兑现大科创政策资金 5.2 亿元,为企业减负 72.9 亿元。
二、2025 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新春第一会”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强力推进“五链”融合集成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抓项目、拼经济、争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产业动力。
(二)指标安排。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确保 8%,力争 10%;制造业投资增速确保 15%,力争 2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确保 12%,力争 15%;力争六大产业链产值达到 2200 亿元。
(三)工作体系。
为保障上述目标实现,建立“3336”工作体系。
第一个“3”是:创建“三联”工作机制,即干部联企业、联项目、联问题,进一步推动干部下沉到企业、到项目、到一线,通信息、解难题、办实事,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个“3”是:坚持“三办”工作要求,即企业需求的事项认真办、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事项加快办、市场主体诉求的事项用心办,进一步提升“企呼我应”的效率。
第三个“3”是:强化三大工作助力,即优化大科创政策助力企业转型、深化产业分析研究助力产业升级、增值人才信息服务助力改革创新,将惠企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将产业调研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将人才增值服务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6”是:紧盯六大主攻重点,即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家;国家单项冠军、省雄鹰企业各 1 家;省未来工厂 1 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 家;省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工厂 3 家;省隐形冠军企业 2 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1 个。
(四)重点举措。
1.聚焦“五链”融合促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迭代完善“五链”融合机制体制,探索形成“以产业链为龙头,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为支撑,服务链为保障”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科创、人才、资金、服务等要素持续赋能产业链提升,努力实现“以改革促融合、以融合促项目、以项目促发展”的改革目标,创新构建“五链”融合场景“打造-深化-推广”全链条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聚焦企业生产稳增长。用好用电指标监测预警工具,围绕生产增量清单、生产减量清单、制造业项目建设清单,细化运行监测颗粒度,明确目标任务,实时掌握工作进度和需破解的堵点难点,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做好闭环跟进,推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争先创优。抓牢国家政策机遇,认真做好“两重”“两新”政策争取,联动推进工贸合作、产业链对接等工作,助力企业增活力、拓市场、抢订单。
3.聚焦项目建设扩投资。结合“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全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为产业招商提供支撑。结合“两重”“两新”,加大技改政策力度,激发存量企业内生潜力。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滚动推动重点制造业项目计划实施,重点围绕“五未”项目,一项目一方案开展服务攻坚,力争全年实施 1000 万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 500 个以上,完成入库投资 430 亿元以上。
4.聚焦产业培育促集群。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统筹推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未来产业先导区、“新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持续推进六大产业链“五链”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历史经典产业。紧盯前沿新材料、新型显示、前沿电池、人形机器人等潜在方向,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5.聚焦数实融合抢赛道。做优新能源、做强集成电路、做大光电显示、做稳智能光伏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数字经济服务业,深化高端电子材料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省无线电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力争新增 1 个省级数字经济楼宇。完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数字化标杆企业培育体系,加快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引导企业在生产制造、工业产品等多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新增 1 个CPMS的行业试点,完成 2 个DCMM区域试点、50 家CDO企业试点。
6.聚焦梯度培育强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50+N”三年行动,分级建库、分类指导、分企提升,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80家。坚持“企—链—群”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雄鹰(链主)企业、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等企业梯队。迭代完善“链主+专精特新企业”伙伴机制,推进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围绕巨化打造氟硅产业生态圈。
7.聚焦绿色转型优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20 家以上,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 7 家以上。加强重点行业管理,2025 年我市水泥熟料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段达到 5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200 项以上,浙江制造精品、优秀工业新产品 20 项以上,省级首台(套)产品 10 项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15 家以上。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争取入选国家级人才不少于 6 名,省级人才不少于 10 名。
8.聚焦队伍建设提战力。以党建做保障,大力弘扬“六干”“五拼”精神,组织开展干部“三联”活动,践行工作“三办”要求,锤炼经信“三助力”,以“更务实、更专业,善攻坚、勇争先”的经信特质,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当先锋、走前列。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重点岗位的风险防控,努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