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3-138402 成文日期: 2023-04-29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组配分类: 市府办文件
文件编号: 衢政办发〔2023〕21号 统一编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5-05 09:5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要求,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目标,加快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全面打响“衢州服务”品牌,为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推动“两个先行”贡献更大力量。

(二)主要目标。

——构建特色鲜明、动能强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34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提升新型消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三大品质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软件和信息、人力资源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两大流通性服务业。到2027年,服务业产业规模实力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实现服务业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打造十个能级突出、业态高端的重点平台。重点抓好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枢纽港、省无线电产业基地、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和儒学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一区一园”)等4大平台建设。争创6个以上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到2027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总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000亿元,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突破200家、税收超10亿元。

——培育百家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行动,在企业规模上台阶、兼并重组、扩大投资、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到2027年,力争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200家以上,培育服务业骨干企业100家以上,具有行业创新引领能力的百亿级龙头企业突破5家,新增服务业上市公司1家以上。

——实施千亿战略导向鲜明、业态模式先进、引领作用突出的重大项目。力争到2027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每年争列省服务业重大项目30个以上,滚动推动100个左右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速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持平。

——培育千名紧缺急需、技能高超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到2027年,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青年领航企业家50名、青年骨干企业家200名和青年新锐企业家1000名;聚焦养老、育幼、护理、家政等紧缺专业领域,开展从业人员培训25万人次。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达到48%。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十个服务业重点平台。

1.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围绕构建“34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柯城区、智慧新城等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谋划江山、开化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力争实现省级创新发展区市域全覆盖。引导资金、土地、项目、人才等要素资源进一步向创新发展区集聚,力争将我市创新发展区打造成为创新引领示范、业态高端先进、品牌效应突出的高能级服务业战略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智慧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

2.综合保税区。一体化做好衢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规划设计、招商运营等工作。围绕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明晰功能定位、突出优势业态、实现错位发展,力争2023年获批建设,2024年通过验收、封关运营。打造管理规范、通关便捷、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绩效突出、特色明显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综合保税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衢州海关、市招商中心,智造新城管委会)

3.多式联运枢纽港。推动“四港联动”发展,依托衢州机场航空港、杭衢高铁(衢江站)、衢江港区,形成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快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打造“海河联运+海铁联运”集装箱示范线路,增强面向四省边际地区货源集聚功能,形成“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到2027年,集装箱海铁、海河联运量分别达1.7万、1.6万标箱,港口吞吐量1500万吨。(责任单位:衢江区,市交通运输局、市铁道中心)

4.省无线电产业基地。加快省无线电创新联合实验室、无线电设备检测中心建设,推进无线电产学研用一体化,力争打造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无线电产业基地建设先行区,到2027年,无线电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智慧新城管委会,市经信局)

5.“一区一园”。全力推进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力争2027年通过文旅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加快儒学文化产业园建设,做好“文化+产业”文章,力争2023年创成国家级示范园区。(责任单位:“一区一园”专班,市大花园集团、市文旅局)

(二)引育百家服务业企业。

6.招引百亿服务业主体。加大服务业主体引育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争取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在衢设立区域型总部和落户研发、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功能性总部。出台服务业招商引资政策,对新招引的具有重大推动、重要引领作用的服务业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力争每年引进投资超10亿元服务业项目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招商中心)

7.培育百家骨干企业。聚焦现代交通、商贸、科技、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的行业领跑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引领示范强的服务业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企业创新“平台+生态”发展模式,构建创新协同、数据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8.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对标同行业先进水平,支持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培育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力争在省内和四省边际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纳入“雄鹰行动”企业培育库,引导市外企业总部回归,提升发展总部经济,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招商中心)

9.打响“衢州服务”品牌。深化“品字标浙江服务”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鼓励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服务行业,加强品牌培育、运营和评价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强标准创制和标准输出,进一步打响“衢州服务”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

(三)推进千亿级服务业重大项目。

10.实施三大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一批消费提质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和品质消费扩容,加快智慧化商圈改造,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实施一批物流强基项目,以支撑我市国内大循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建设为导向,推进“四港联动”发展,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级、完善物流通道设施网络,补强城乡末端设施短板。实施一批产业赋能项目,聚焦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以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11.积极向上争取要素支持。聚焦现代物流、县域商业体系、养老服务业等方面,积极争取省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建设资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资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资金、诗路文化带建设资金、文化产业和风景发展资金等省级政策支持。每年争取30个以上投资规模大、区域影响力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

12.滚动推动市服务业项目建设。围绕物流强基、产业赋能、消费提质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战略导向鲜明、业态模式先进、示范效应突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每年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100个左右,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以上,实现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100%以上,奥特莱斯、银泰城、智慧冷链物流基地等一批服务业标志性项目投入使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四)构建服务业人才队伍。

13.强化服务业领军人才支撑。围绕科技研发、管理咨询、现代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按照省级服务业紧缺领军人才目录,分层分类给予相应的待遇保障。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人才可按规定享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全球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

14.培育千名新生代企业家。面向新生代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机制,引导衢商群体新老交接和有序传承,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521培育计划”,深化实施新衢商“青蓝接力赛”,全面提升衢州服务业企业家的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

15.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社会人员学历技能双提升工作,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聚焦养老、育幼、护理、家政等紧缺专业领域,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市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留衢率,加强省外人才招引力度,对在衢初次创业或二次创业人员,给予相应的支持。(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推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市发改委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与推进,牵头组织实施服务业整体面上的平台打造、企业培育和项目推进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业领域的政策制定、平台筛选、企业服务、项目报送等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制定相应工作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加强推进落实。编制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重点指标攻坚、重大项目计划等清单,强化信息共享、跟踪推进、进度分析,实现项目化推进、指标化评估、闭环式管理。各地、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做好政策宣传、项目推进、企业服务等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加大土地要素支持力度,保障服务业重大平台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四)加强考核评价。建立月度通报制度,每月10日前由市发改委对工作落实情况给予晾晒通报,对于进度缓慢的予以亮灯督促。进一步压紧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和区块属地责任,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