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0002618015K/2022-131688 成文日期: 2022-04-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2022年衢州市“两会”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民生保障专场召开

发布日期:2022-04-24 09: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字体:[ ]
分享:

4月22日下午,我市召开“聚情民生关切 办好民生实事”——2022年衢州市“两会”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民生保障专场。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文湧,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志平,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文勇为大家介绍我市近年来教育、民政、卫生等领域的民生实事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吴德生主持。

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文湧介绍教育领域民生实事有关情况——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衢州市教育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全市教育系统一直把办好“民生实事”项目作为中心工作,以实事践初心,以业绩暖民心,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教育民生实事16项。其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所和中小学校6所,实施义务教育薄改工程22个,组建共建型、融合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161所,实施教室护眼灯光改造5669间,更换可调节课桌椅4.01万套,新建老年大学(含老年学堂)7所。通过民生实事项目带动,全市教育软硬件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行动,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5所,新增学位1.2万个,普惠园覆盖面列全省第一,优质园覆盖面列全省第六。通过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全市幼儿园数从2017年的534所优化到460所,基本消除“低小散”无证幼儿园,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园全覆盖。公办园覆盖面从25.33%提升到42.13%,等级园占比从85.58%提升到97.61%,一、二级优质园从137所增加到237所,优质园占比从25.66%提升到51.52%,优质园覆盖面从50.24%提升到76.12%。其中,2021年全市就新增公办园22所,新增学位5250个,较好地缓解了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矛盾。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工程,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90所,新增学位4.27万个。市区的礼贤小学、城南小学、白沙小学、东港小学、鹿鸣小学、高铁新城外国语学校等一大批学校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建的北京十一联盟学校、第五实验学校、新华二小、城南初中、衢州高级中学、求益中学、央美附中等一批项目,也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从2017年的92.11%提升到98.02%,其中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8.47%;共创建各类现代化学校36所。五年来,我们紧抓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推进教共体学校间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共构建各类教共体132对,覆盖全市243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融合型与共建型教共体占93.4%,提前完成省教育厅提出的至“十四五”末,占比不低于80%的目标任务。教共体学校间共开展同步课堂5200多节,线下教研1300多次,教师交流7200多人次。有效推进城镇学校优质资源辐射到乡村学校,同时乡村学校又以特色教学资源和空间反哺城镇学校,为城镇学校师生提供不一样的实践体验。

五年来,我们紧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组织实施全员体质健康检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库。2020学年全省高校新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我市总成绩合格率排名全省第一,优良率排名全省第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高质量抓好教育“民生实事”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工作,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特别加大体育设施、学科教室、功能教室、智慧教室的建设,创建更多的现代化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将立足“双减”工作背景,以教育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实施“5G+智慧教育”系列项目为契机,以“民生实事”项目推动教育发展,为建设四省边际教育“桥头堡”和教育现代化“先行市”夯实基础。


衢州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志平介绍养老服务领域民生实事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养老服务领域的民生实事工作有关情况。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57.9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5.44%,比全省平均水平18.7%高出约7个百分点,老龄化率居全省11个地市首位,养老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将社区共享食堂(老年食堂)、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康养联合体等养老服务纳入市政府每年民生实事深入推进,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全市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社会反响也非常好。概括起来四大方面实事:

一、办好“老年食堂”实事,让老年人吃饭更加暖心2018年以来,我市加大社区共享食堂(助餐点)、老年食堂建设,通过中心食堂或养老机构“1+X”配送餐(即1个老年食堂或养老机构配送X个村社)、餐饮企业+爱心助餐、邻里互助等方式扩大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范围,共建成乡镇(街道)中心食堂100个、社区共享食堂(助餐点)及老年食堂435个,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面达到63.58%,其中城区服务覆盖面超过80%,有效缓解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半失能、独居等老年人“吃饭难”。比如龙游县湖镇镇敬老院为19个村提供了送餐服务,平均每餐配送总数达350来份。

二、办好“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事,让社区养老更加称心2018年以来,在建有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基础上,针对中短期托养服务欠缺、喘息服务滞后等短板,着手推进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家省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由第三方养老服务专业组织运营,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中短期托养、家庭支持、心理慰藉和康复辅具器具租赁等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三、办好“居家适老化改造”实事,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加安心我市约99%的老年人居家养老,针对老人居家养老中容易遇到的摔倒、生活不便等问题,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大多房屋建设年代早、结构老旧,安全隐患大,我市自2020年启动了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工作,将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以及低保优抚人员和“三老人员”作为优先改造对象,由专业评估团队入户调查评估,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住宅实际、养老服务需求和适老化需求评估结果,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制订个性化改造方案进行施工。两年来累计改造2271户家庭,得到了广大老年人家庭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四、办好“康养联合体”实事,让老年人享受照护更加贴心2020年起我市整合康复、养老等服务资源,以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主体,联合或依托医疗机构,探索建设市级、县级和乡镇级不同层级的康养联合体模式,有效突破康复护理资源进社区、进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老年人功能恢复、改善自理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康养联合体1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11个、乡镇级3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认知障碍床位专区建设、智慧养老院、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老年人办好实事,不断满足各层级老年人多元化、优质的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努力让每位衢州老年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长寿生活。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文勇介绍下卫健系统民生实事有关情况——

大家好。我先介绍下我市卫健系统近年来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五年来,我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增进群众福祉的关键抓手,立足卫生健康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硬件提升、服务可及性、健康保障三个方面,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硬件提升方面,我们实施“四大建设项目”,加快补齐区域医疗卫生设施短板。一是实施衢州市康复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面积10597平方米,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开放床位270张,主要开设康复医学科和心理科,为全市残疾人及有康复需求、心理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托养、康复医疗、心理健康诊治与咨询服务,打造全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24小时96525心理援助热线。

二是实施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6460万元,建筑总面积约72666平方米,其中地上工程约49000平方米,地下工程约23666平方米。截至目前,项目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地下主体结构已完成,地上主体结构完成40%。

三是实施衢州市中医医院扩建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6月24日开工,2020年12月26日完工,总投资5665万元,使衢州市中医医院病床数量增加到600张,有效改善了就医环境。

四是实施传染病院(病)区改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改造项目。全市共改造传染病院(病)区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改造项目5个,有力补齐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弱项。

在服务可及性方面,我们实施“四大便民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快速便捷的医疗服务。一是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工程。通过硬件设施建设、配置提升等手段,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全市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完成新(改、扩)建任务并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卫生院1家、扩建卫生院2家、改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总投资2651万元。

二是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补短工程。将该项目作为补足农村医疗卫生民生短板的关键举措,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落实村卫生室建设用房、用地、基本设备购置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97个。

三是实施浙江大学衢州高水平医联体建设工程。浙江大学和衢州市政府双方于2017年签订《衢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共建高水平医联体协议》,通过纵向整合和横向支撑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的“五纵、五横”医联体模式。自2019年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以来,全市浙大医联体合作医院共有111个临床科室接受浙大各附属医院指导帮扶,引进应用新技术、新项目249个。

四是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工程。全市6个县(市、区)均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建立12个县域医共体,覆盖103家乡镇卫生院,基本形成“一本账、一盘棋、一家人”的格局。其中常山县作为全省11个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之一,成功承办全省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开化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成为2020年度全省唯一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县(市、区)

在健康保障方面,我们实施“六大惠民项目”,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一是实施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项目。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衢州市城乡妇女免费“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的通知》,借助各方资源创新推进两癌检查项目,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全市共检查宫颈癌64054例、乳腺癌64423例,合计128477例。

二是实施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肺结核病免费筛查项目。这是我省首次在农村地区大规模筛查防治肺结核的新实践。2020-2021年全市共投入2195.62万元,共筛查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39.92万人,发现肺结核368例,有效避免了3700人被感染。

三是实施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项目。2020年起,衢州市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剂次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接种103700人,群众满意度较高。

四是实施高危人群大肠癌筛查10200例项目。对50—74周岁的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和粪便潜血检测初筛,并对初筛阳性者开展免费的结直肠镜检查。全市共完成筛查28750人,完成结直肠镜检16626人,检出结直肠癌127例,检出率0.76%;癌前病变2165例,检出率13.02%,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五是实施65周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免费服药项目。在全省首个全市域出台实施65周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免费服药政策,该政策已惠及140444人。

六是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项目。2021年底我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总数达269家,托位数7652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3.36个,列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持续办好卫生健康领域民生实事项目,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为我市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筑牢健康根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环节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对于今年的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支援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500所”,衢州市有哪些做法?

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文湧回答:感谢(浙江日报)记者的提问。今年衢州市6个县(市、区)与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的9个市(区)组建51对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2月23日,我市率先举办”衢杭甬越禾”跨地区教共体云上结对仪式。在跨地区教共体正式成立两个月以来,许多结对学校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51对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中,有的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如宁波市镇安小学与衢州市衢江区高家小学,双方在2018年就已成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这次结对是“亲上加亲”;有的是刚刚结识的“新朋友”,如衢州市柯城区白沙小学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在结对一周后的3月1日,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了第一次线下教研交流活动。虽然三、四月份以来,省内各地先后都有疫情发生,但各地各校之间的教共体活动仍坚持开展。在衢州疫情期间,我市就收到来自“杭甬越禾”80多名教师的200多节“云上好课”。截至目前,我市与各支援学校之间师徒结对教师678人,建名师工作室77个,选派跟岗培养教师52人,开展集体教研活动345次和上示范课375节,共享线上拓展课程46门。在接受“精准帮扶”的同时,衢州市的学校也在努力将自己的特色优质资源向外交流和输出。比如,衢州市柯城区白沙小学,在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教研交流中了解到,衢州的南孔文化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教育价值和吸引力的,将在暑期组织开展“探索衢州历史·传承儒家文化”的线下交流活动,邀请结对学校师生来衢深入了解南孔文化。接下来,我市与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之间的跨地区教共体建设工作,将合力实施共谋、共建、共享、共融、共情的“五地五共”模式,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前面听发布人提到了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实事项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衢州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志平回答: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前面说过,我市约99%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对于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意义重大,可以有效保障和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舒适性。我市自2020年启动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以来,已累计改造了2271户家庭,老年人获得感很强,社会反响非常好,托起老年人的“稳稳幸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突出“三个聚焦”。

一是在改造对象上,聚焦“优先保障”。重点优先保障对象为“三老”人员(是指1949 年9月30日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困难老年人中失能、部分失能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中失能、部分失能人员,还有困难家庭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计划今年实现愿改尽改。二是在改造内容上,聚焦“一户一策”。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居家环境等因素,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从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做起,开展“一户一评”,明确“一户一策”,提升改造工程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三是在改造质量上,聚焦“扫码监管”。制作适老化改造一户一码,实行实时云监管,做到设计方案、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满意度回访等全过程、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改造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签署质量维护期不低于2年的使用协议,做好改造好的“后半篇文章”。

下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这项实事,将进一步优化调整改造方案,实施提标扩面,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改造标准由原来平均6000元/户,提升到平均7600元/户,努力让改造效果更好、更实用,改造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谢谢!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据了解,我市在全力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2022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衢州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文勇回答:婴幼儿照护服务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保障。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年度市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城市赋能“十大专项”行动,2020年12月市卫健委联合9部门出台《关于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在规划布局、队伍建设、社会支持等多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如实行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将婴幼儿列入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设施等。

二是力促婴幼儿照护机构建设发展。强化统筹规划,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机构,满足群众照护需求。2021年底我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总数达269家,托位数7652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3.36个,列全省首位。一方面是做增量扩供给。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多方争取项目立项及资金支持,全市共有16个项目获得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总投资2498万元,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882万元。另一方面促多元强规范。探索实施社会兴办型、成长驿站型、亲子小屋型等多种开办形式,向群众提供普惠性价格服务或家长互助式、临时托管式公益服务。同时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备案、指导、监督等工作,深化应用“浙有善育”智慧平台,对全市托育资源、婴幼儿健康状况、从业人员资质等实施智慧数字化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三是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提升。在市县两级妇幼保健院全部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实训基地,打造“1+6+N”养育指导培训模式。同时,积极拓宽托育服务人员培养渠道,我市公办职技院校以及具有保育员、育婴员培训资质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都可以开展保育员、育婴员等工种社会培训,符合条件的培训人员可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完成线上线下培训2130人次,其中1660人取得保育员/师、育婴员执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人通过省级师资认证,同时积极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60余场,惠及800余个家庭,有兴趣参加家庭养育知识培训或有意从事托育服务的市民朋友,欢迎关注相关信息。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