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0002618015K/2021-125945 | 成文日期: | 2021-07-20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组配分类: | 市府办文件 |
文件编号: | 衢政办发〔2021〕14号 | 统一编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20〕7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就加快推进衢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定位,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衢州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贡献气象力量。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体系,实现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暴雨预报颗粒度细化到乡镇(街道),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平均提高到60分钟左右,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2分,形成一批具有衢州特质的气象工作标志性成果,气象社会治理能力、生态气象保障水平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整体能力同步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水平。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加密自动气象站点,填补高山、湖面和低空垂直探测盲区,站点平均间距缩小到5公里,基本实现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发展智能观测、协同观测,加快县域天气雷达组网建设,增建X波段雷达和风廓线雷达,全市域加入全省立体化气象雷达协同监测网,充分利用卫星、雷达和微波等技术,着力提高强对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开展气象风险预警和影响预报,大力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
(二)健全网格化防灾减灾体系。逐级压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气象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果在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中应用,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服务,推进配套响应机制建设,促进灾害性天气快速高效响应。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加强预警信息传播管理,提升预警信息及时性和精准度,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叫应”机制。
(三)实施乡村振兴为农气象保障行动。构建柑桔、胡柚、茶叶、猕猴桃、山茶油等优势农产品气象服务联盟,建立涉农服务部门联合会商机制。拓展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争创国字号“气候好产品”。推进气候区划在农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中的应用。建成6个以上省级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推进常山县、龙游县等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加强主要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研究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影响预报、风险预估等服务,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优化气象灾害风险指数保险,推进气象灾害巨灾保险发展。
(四)深化生态气象服务工作。健全生态气象监测服务体系,建设龙游农田生态气象功能站和钱江源生态气象综合站,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森林火点、秸秆焚烧等气象遥感监测应用,完善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预警机制,开展大气环境容量、污染天气成因等机理研究。科学开发利用生态气候资源,深化清新空气行动,打造气候宜居、气候康养、避暑胜地等特色气候品牌,推动生态气候资源的价值转换。
(五)实施云水资源开发“耕云”计划。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特种观测网建设,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能力。升级更新人工影响作业装备,加强人工影响作业建设,开展标准化作业点和样板区建设,增强立体化、全天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做好重大领域、重大应急保障服务。
(六)加强“智慧城市”气象保障。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数据的融合创新。探索基于位置和场景的交通、健康、运动等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加强城市热岛、通风廊道、海绵城市、城市内涝、供电供水供气等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建设移动应急监测设施,提升重大活动、赛事和应急事件服务能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江河港联运等交通气象观测和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增加能源资源、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建筑工程等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供给。
(七)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智慧生活气象保障支撑能力。推进精准便捷的智慧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能研判、精准推送、产品多元的分众化气象服务业务,进一步丰富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创新服务内容。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衢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推进国家(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八)提升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完善气象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等配套制度。持续深化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建设气象安全智慧监管一张网,推进智慧监管及配套机制建设。实施防雷安全专项整治,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的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乡镇(街道)气象安全属地监管职责。加强探测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依法落实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各县(市、区)政府要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当地城市总体规划,财政、发展改革、资源规划、林业等部门要切实保障气象探测环境改善涉及的资金、土地、林地的落实。
(九)强化气象科技人才支撑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气象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核心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气象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衢州暴雨和强对流观测与预报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创建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研究专家工作站。加大气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气象人才同等享受市、县高层次人才待遇。建立高水平、创新型气象专家智库,将气象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在综合研究、科研立项、教育培训中,加强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有效打造气象人才高地、争创发展优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规划引领。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气象事业发展相关要求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应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地协作等工作有机衔接。
(三)加强政策支持。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力度,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地方财政保障机制。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